浅谈“七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七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林桂珍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3期

摘 要:数学应用题与生活息息相关,有一定的逻辑性强,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小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不足,对应用题的内容难以理解,在解题过程常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作者介绍了他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七步教学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七步教学法

众所周知,应用题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叙述生活和生产中所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或事件,一般由已知条件和求解问题两大部分组成。其间,这两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逻辑关联性较强,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理清关系,解决题目所要求解决的问题。那么,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如下的“七步教学法”就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利剑。 第一步:认真“导课”

“导课”,首先是导入新课。新课导入是知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起桥梁性的作用。导得好,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知识点上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因此,教师不可对“导”小觑,注意让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而且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让学生感到应用题就在自己身边,对生活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应该认真地学好它,以便为生活服务。为此,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尽量使用适当的学具、教具来进行设疑、释疑,有能力或条件者,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尽量导得自然得体,达到导的预期目的。 第二步:仔细“读题”

“读题”是指读题目,而且要仔细读,不能跑马观花,一目十行,这是解决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感知数学信息数据的有效过程。学习语文,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解应用题,仔细读题,同样能产生异曲同工之效。如何读?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指导:可朗读、默读;可个人读、分组读; 还可全班读。总之,读的形式不拘一格,以能够读通、读透、理解题目的意思为准则。读的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地读,对于较深的题目,更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 第三步:动脑“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包括:思考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所要求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来描述题目,就要搞清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得如何,与教师是否能结合学生思维水平,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关。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主动产生遐想,引发思维创新的火花,切忌以教师的说教来代替学生的思,这才能“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教学目标。 第四步:动嘴“复述”

“复述”是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思考的题目意思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表现,也是教师了解或评价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要会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说的快乐。 第五步:简明“记录”

“记录”是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在黑板上。就题目给出的条件和所要解答的问题来说,记录的实质就是对原题进行恰到好处地删节,把它用一目了然的形式进行重新组装。就整个解题过程来说,记录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形象,以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便于准确地解答问题。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步:耐心“查找”

“查找”些什么呢?它是指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解的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因素,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它属于分析理解题目的重要过程。

单位“1”是用来“比较、衡量”的量,一般是指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或衡量,谁就是单位“1”。所以说,单位“1”就是我们解答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是否能找准单位“1”,常常是影响解题对错的关键。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准单位“1”这个量。下面,想介绍几种如何查找数量关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2.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3.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值得一提的是: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所以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就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就会能画出线段图,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七步:用心“研究”

“研究”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这一过程是解题思维的拓展,可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课桌、椅子各是多少元?”

本题中的“ 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这一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单价:课桌单价=3:5”。这样,就可以像上例一样进行探究,从而找出多种多样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解题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总结小学数学应用题“七步教学法”的实践中,曾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但经我的不懈努力,最后终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因此,我十分珍惜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