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 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答: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4.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 现象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喜、怒、哀、恶、惧等) 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心理 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理特征 社会 人格(气质、认知风格、自我概念等) 现象 生理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A 观察法、适用条件: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B 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C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种类:a、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b、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优点:a、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b、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 D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E 调查法、临床法、作品分析法。 6.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答:A 构造主义 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B 机能主义、人物:詹姆斯,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C 格式塔心理学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
D 行为主义、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E 精神分析学派、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F 人本主义、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G 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
7.强化定义:有机体反应和随后出现的刺激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影响有机体反应的速率。正强化: 呈现对个体有益或令他愉快的刺激.负强化: 撤销对个体有害或令他厌恶的刺激
8.人格结构理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社会意识,至善原则)_、自我(自我意识,现实原则)、本我(潜意识,快乐原则)三部分,弗洛伊德形象地用冰山比喻人格的三部分,提出了“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 9.心理学的实质: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
10.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即大脑皮层;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部分。
11.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12.A、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如声音、颜色、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材)
14.例题:华生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 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 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讨论: 这段话 说明了什么? (说明环境决定论的重要性)
15.马斯洛金字塔理论:第一层(富裕阶段):自我实现。第二层(小康阶段):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第三层(温饱阶段):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第二章
1.注意的概念?
答: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指向性)与集中(集中性)。 2.注意的种类?
答:有意注意(不需意志努力,无目的性)、无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有意后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
答: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注意的功能: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
5.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b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c、刺激的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B 个体的主观状态 a、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b、 精神与机体状态 c、 知识经验
6.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c、个体的意志努力 d、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7.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a、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b、活动的自动化 8.注意的品质(如何评价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坏?)
答:a.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b. 注意的稳定性{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单调、静止——复杂、变化)□2人的积极性(态度积极,有浓厚兴趣)□3人的身体状况(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c. 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配的条件: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d.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9.感觉的定义?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0.感觉的种类?
答:A、外部感觉: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肤觉即触压觉是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基本形态:触压觉、痛觉、温度觉(其中温觉: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a.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b.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B、内部感觉:⑥机体觉(即内脏觉)⑦运动觉⑧平衡觉
11.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此一感觉的弱刺激会提高另一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会降低这种感受性。 感觉补偿:感觉能力的补偿有关键期。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答;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 注意:绝对阈限并非某个固定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 E=1/R 12.感觉的规律?
答: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 13.知觉的定义?
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4.知觉的种类?
答:①空间知觉:a大小知觉b形状知觉c方位知觉d距离知觉 动知觉
15.距离知觉: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
16.单眼视觉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物体掩蔽或重叠阴影,线条或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用。 17.双眼视觉线索?
答:A、双眼视轴辐合 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 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②时间知觉 ③运
B、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18.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19.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客观因素: 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 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主观因素: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 20.似知觉现象:?动景运动?游动效应?诱导运动4运动后效
21.格式塔原则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 2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答: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区别: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15.记忆的概念?
答: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16.记忆的种类?
答:根据记忆的内容分:1形象记忆、2情景记忆、3语义记忆、4情绪记忆、5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7.瞬时记忆的定义
各种感官通道都存在对相应刺激的感觉登记,研究较多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18.瞬时记忆的特点
(1)编码:按刺激的物理特性在感官内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时间: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图象在0.25-1秒,声象<4秒(3)容量:记忆容量较大,9~20比特(4)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19短暂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20.短暂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也称记忆广度(2)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记忆;此外,还有少量的语义记忆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的(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 21.长时记忆的定义
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22.信息储存的条件与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a、复习要及时。b、正确分配复习时间。c、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d、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23.三种记忆的比较
24.信息加工和储存方式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