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
审查认可评审细则
一、机构与人员 评审意见 序号 评 审 内 容 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适用问题与建议 有上级部门批准的机构设置文件。机构为独立法1. * 人,非独立法人的需有法人授权。检测业务独立,独立对外行文,独立开展业务活动,有独立的财务帐户或单独核算。 2. 内设机构应有业务管理、检测技术等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运行有效。 有组织机构框图。标明各组成部门主要职责及相互3. 关系、负责人姓名和职称。如部级质检机构为某一组织的一部分时,应标明与相关部门在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等方面的关系。 4. 有机构主管部门的公正性声明,确保检验工作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保证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 有机构公正性声明,不受任何来自商业、经济等利5. 益因素的影响,保证检验工作的独立性、保密性和诚信度。 配备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6. * 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70%,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不低于30%。 机构正副主任、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任命与7. * 变更应有农业部质量标准主管部门的备案批复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命文件。 8. 机构主任应由承建单位的负责人之一担任。 技术负责人应由机构负责人之一兼任。技术负责9. * 人、质量负责人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从事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并熟悉检测技术和管理体系。授权签字人应经考核授权。 10. 机构主任、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指定代理人,当其不在岗时代行职责,并在质量手册中规定。
- 1 -
业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应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悉11. 检测业务,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 检测技术部门负责人应由具备中级以上职称,5年12. 以上检验工作经历,熟悉本专业检验业务,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 质量监督员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了解检验工作目13. 的、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每个部门至少配备一名质量监督员。 14. 内审员应经过培训并具备资格,不少于3人。 人员岗位设置合理,并在质量手册中明确岗位职责。应包括正副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15. 授权签字人、各部门负责人、检测人员、内审员、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档案管理员、样品管理员、试剂及耗材管理员、标准物质管理员等。 所有人员应经专业技术、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16. * 与管理以及相关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上岗证应标明准许操作的仪器设备和检测项目。 17. 18. 从事计量检定和种子、动植物检疫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检验人员,须有相关部门的资格证明。 有各类人员的短期和中长期培训计划,并有实施记录。 所有人员应建立独立技术档案,内容包含相关授19. 权、教育、专业资格、培训、能力考核、奖惩等记录。 有措施保证机构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包括公文运20. 转、工作人员守则、人员劳动保护等,必要时应制定专门程序。
二、质量体系 评审意见 序号 评 审 内 容 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适用问题与建议 21. * 22. 建立与检验工作相适应的质量体系,并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机构应明确规定达到良好工作水平和检验服务的质量方针、目标,并作出承诺。
- 2 -
质量手册编写规范,覆盖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其23. * 内容符合《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基本条件》的要求。质量手册由主任批准发布。 程序文件能满足机构质量管理需要,其内容符合24. 《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基本条件》的要求。 25. 质量监督员对检测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有记录。 有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规定文件的分类编号、控26. 制办法、审查、修订或更新、作废收回、批准发布,并实施。 27. * 有专人负责对技术标准进行查询、收集,技术负责人负责有效性确认。 有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程序,确保检测结果质量。可采用以下方法: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参加28. * 能力验证、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在内部质量控制中使用副标准物质、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和保留样的再检验等。 29. 有质量体系审核程序。 制定质量体系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每年至少开30. 展一次包括质量体系全部要素的审核,必要时进行附加审核。 31. 审核人员应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审核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对检验结果32. 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可疑的,应书面通知受影响的委托方。审核人员应跟踪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并记录。 33. 34. 有管理评审程序。机构主任应每年至少对质量体系进行一次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提出对质量体系进行更改或改进的内容,应得到落实。 有抱怨处理程序,并按程序受理、处理来自客户或35. * 其他方面的抱怨。应保存所有抱怨的记录,以及针对抱怨所开展的调查和纠正措施的记录。
三、仪器设备 评审意见 序号 评 审 内 容 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不适用问题与建议 36.
仪器设备数量、性能应满足所开展检测工作的要求,配备率应不低于98%。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