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宿州市第十二小学 侯加奎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 兴趣 自主探究 实践 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更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注意引导、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什么是周长》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测量树叶一周边线的

长度这个数学活动,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测量的方法,而是采取以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师:像这样的一片树叶(课前准备),它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学生猜想它的长度,激发寻求正确答案的愿望)我们想知道谁的答案更接近这片树叶的的周长,我们最好怎样做?

生:动手量一量

师:老师给你们提出几点小建议,可以参考一下: 1)想一想:你们准备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依法思 考,诱发创新欲望)

2)选一选: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课前准备的直尺、棉线和一根小棒)

3)量一量:小组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 4)说一说:树叶的周长是多少?完整说说测量的方法。 通过这样一个数学活动的安排,充分调动学生操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非简单按照老师要求去做的操作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而且对如何操作有了切身的体验,形成一定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操作方法各异。有的把树叶沿直尺边缘滚动一周,直接读出数据;有的学生用小棒沿着树叶的边缘围,看一共用了几个多一点的小棒,算出树叶的周长;学生的测量方法有的看似稚嫩,但他们都创造性地使用身边的工具来测量,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经历“思考—质疑—解惑”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练习时,有一位学生计算35-8=33.显然,这个答案错误。为了让学生弄清错误的根源,我耐心的询问:“孩子,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因为个位5-8不够减,所以我用8-5=3,再与十位上的3合起来就是33.”其他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但脸上还是充满了疑惑。我接着耐心地去鼓励他:“你再仔细观察一下,个位上的5-8不够减,差几?该怎么办?”其他学生也开始动脑去思考,想出了各种办法:(1)30-8=22 , 22+5=27.(2)15-8=7,20+7=27.(3)10-8=2,25+2=27,??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用8-5也可以,因为5比8 少了3,所以再从30里去掉3就可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在我的引导下进行了自主探究、质疑,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

三、 注重多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并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解答问题时,不能机械地模仿,复制,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典型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