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知识介绍

苦荞麦的大概介绍

苦荞麦喜凉爽,耐瘠薄,多生长在高寒山区,海拨1500米以上,籽粒供食用。苦荞在所有谷类中营养最为丰富,按照东方人倡导的\药食同源\原则,当推苦荞麦为百谷之冠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荞味苦,性平寒,能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炼五脏之渣秽;在《千金要方》、《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中对苦荞都有记载:可安神,活气血,降气宽肠,清热肿风痛,祛积化滞,清肠,润肠,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过敏,强心,减肥,美容等作用

日本专家片山虎之介在《不老长寿的苦荞》一书中指出:苦荞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习惯性疾病方面是普通荞麦的100倍,比银杏叶好150倍。日本人称苦荞为“长生不老的荞麦”,是“二十一世纪人类自己能种植的灵丹妙药”。

苦荞的历史: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零星可以发现关于荞麦的记载。1975年,考古学家在咸阳市杨家湾考古发掘四号汉墓中,意外地发现有随葬的荞麦籽粒,这表明汉代时期的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荞麦。“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归家。”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荞麦产区的歌谣,生动地描绘了荞麦的特性。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这是陆游的诗。适应性强,生长期短,一般为60余天,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荞麦常以备荒作物的面目出现,一旦遭了灾,农作物全都指望不上了,但即使到了三伏,仍能种荞麦以补救。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而凉山的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彝族同胞长期以苦荞麦为主食,身体健壮,肌肤红润,很少有人患高血压病。随着苦荞麦被人们广泛接受,我国的晋东北等高原地区也渐渐地广泛种植荞麦了。苦荞麦在山西又被民间百姓称为\土四环素\,有个小病小灾的,不用求医生,吃点苦荞麦就行。作为民间餐饮,苦荞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如此实惠,有一种原始的稚拙和素朴的关怀蕴含其中,能不喜欢它吗?

苦荞的亩产量只有300-400斤,黑苦荞更低,只能在海拔1500米以上生长独特的自然环境,大气造就了独特的品质,苦荞的分布在山西、陕西、安徽、内蒙等省,尤以山西较多,但最主要的产地是在四川的凉山州,约占全国产量的75%,而且凉山苦荞的内在品质最优,主要指苦荞黄酮的含量最高, 苦荞的分类:

人们常说的荞麦,太笼统,仅说荞,就有甜荞和黑苦荞。甜荞,又名花荞,味甘,茎、叶呈红色,粉红色的花,一身都很漂亮,口感好。但吃多了肚子胀,很难受,“养嘴不养身”。黑苦荞,有细米苦荞,高秆苦荞(也称黑老鸹苦荞),味苦、秆苦、果实苦,且苦味浓,茎、叶绿色,花白色,把其果实粉身碎骨,做成熟食,它还是苦,还是绿色,口感最差,一口一个苦,从不讨人喜欢“养身不养,嘴”。

名珍珠黑苦荞,有“黑珍珠”和“苦荞王”这美誉,其营养价值优于其它苦荞,所含的珍贵物质芦丁(维生素P)是其它苦荞的2—3倍。黑苦荞是黑色食品,是二十一世纪“药食同补”的黄金产品。中医认为“黑为水,走肾,肾为生命之源,饮食为养,养肾为其根本”。

苦荞麦的传说:

苦荞麦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洪荒弥漫了天地,人间仙境螺髻山(彝语为也俄安哈)只剩下一棵索玛

树及彝人的先祖阿普居木。就在阿普居木忍饥挨饿,抵抗着灾难和不幸的时候,一只金丝雀衔着一枚荞粒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她掠过惊涛骇浪,闯过狂风暴雨,最后筋疲力尽来到螺髻山,将这枚来之不易的荞粒,放在了阿普居木的手心里,由于极度疲劳,金丝雀吐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和胆汁后,倒在了阿普居木的手心里。阿普居木痛惜地捧着金丝雀,热泪洒在金丝雀的身上,金丝雀化做美丽的女人兹俄尼拖。

洪水退去后阿普居木和兹俄尼拖将粘满金丝雀鲜血和胆汁的荞粒植入土中,不久,山坡上开满了红的荞花,结出的荞麦

苦中散发着清香。美丽的兹俄尼拖叫这种荞麦为“苦荞”。

从此,彝人在荞花满坡,茶歌满天的大凉山上繁衍生息? 世界各国对苦荞的重视:

苦荞制品的确已经“发烧”。日本,把苦荞定为21世纪保健功能性原料;苦荞食品风行日本诸岛,光吃法就达到100多种,本土就有70000家苦荞面馆。当年周恩来总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