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填空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填空题

1、 根据第四纪时期的气候特点、生物特征、人类文化等,把第四纪进一步划分为早更新世

(Qp1)、中更新世(Qp2)、晚更新世(Qp3)和全新世(Qh)四个世。

2、 冰阶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间冰阶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

的阶段。

3、 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有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4、 根据地貌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将地貌形态分为正形态地貌和负形态地貌。

5、 根据地貌的成因、规模,把地貌分成星体地貌、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

貌五个等级。

6、 地貌形态测量的主要指标有地貌的坡度、地貌的高度和地貌的切割程度。

7、 根据地貌形成的动力因素,将地貌分为内动力地貌、外动力地貌和人工地貌三大类。 8、 地貌形成的自然动力因素可分为内动力和外动力两部分,其中内动力使地表起伏增加,而

外动力使地表起伏降低,即削高填低。

9、 根据戴维斯的侵蚀旋回理论,将河流地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到晚期依次为幼年

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10、根据残积物特征,风化壳在剖面上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全风化带、半风化基岩带和未风化基岩带。

11、依据形态,斜坡可划分为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性坡类型。

12、斜坡上的块体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依据其运动速度和方式,将斜坡的重力作用类型分为滚落作用、滑动作用和流动作用。

13、滑坡要素包括滑坡体、滑坡面和滑床三部分。

14、滚动作用是指斜坡上的块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快速坠落现象。根据其规模和运动方式,可以将它划分为崩塌和撒落。

15地面流水是指沿着陆地表面流动的水体,根据补给水源特征可分为暂时性流水和常年性流水两种。在暂时性流水中,包括片流和洪流。

16、根据片流洗刷作用的强度,可将它分为微洗刷亚带、弱洗刷亚带和强洗刷亚带三个带。 17、根据洪流中碎屑物质含量的高低可分将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三种类型。

18、侵蚀沟的发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细沟、切沟、冲沟和坳沟。

19、洪积扇具有明显的相带性,从洪顶到边缘可分为扇顶相、扇形相和边缘相。

20、受地表的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系平面的组合形态各式各样,常见的水系形态有树枝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梳妆水系、羽状水系、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格状水系、星状水系、辫状水系等。

21、河谷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三个要素是:河床、谷底和谷坡。 22、根据河谷形态特征,将河谷的发育划分为三个阶段:“V”型谷、河漫滩型河谷和成型河谷。 23、“V”型谷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可分为隘谷、障谷和峡谷。 24、河床的平面类型有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和游荡型河床。 25、按形态特征,河漫滩可分为平坦型、弓形、堰堤式、凸型河漫滩。 26、岩槛是横卧于河床上的坚硬岩石经河流侵蚀形成的陡坎。壶穴是发育在基岩中的一种下凹

圆坑。

27、阶地的形态要素包括阶面、阶坡、前缘、后缘、坡角、阶高等。

28、按照河流阶地的成因,可分为构造阶地、气候阶地、曲流河阶地,根据阶面和阶坡的物质组成、阶地切割深度等,河流阶地又可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和堆积阶地三大类。 29、岩溶地貌依其形成在地表还是地下,把它们可分为地表溶蚀地貌和地下溶蚀地貌。 30、地表岩溶地貌主要有石芽、溶沟、峰林、岩溶漏斗和峰丛等。

31、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决定于岩性、地下水性质、构造、气候和岩溶基准。 32、在平面分布上,从山区到岩溶平原中心依次分布的是峰丛、峰林和孤峰。

33、石钟乳是地下水从洞顶渗出,由于压力、温度等变化,CaCO3沉淀形成的挂在洞顶的倒锥状体。

34、在岩溶作用的初期,主要在可溶性岩石的表面开始发育溶沟、石芽等地貌,老年期主要形成岩溶平原、孤峰和石丘等岩溶地貌。

35、大陆冰川根据其规模和形态又可分为冰原、冰帽和冰盖。山岳冰川根据其发育的形态可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

36、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冰床表面和两侧基岩的破坏作用称冰川的剥蚀作用,其又可分为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

37、冰川堆积地貌根据其形态和位置,可分终碛堤、侧碛堤、中碛堤、鼓丘等。 38、冰楔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后生冰楔、共生冰楔和反共生冰楔。

39、构造土是由于在寒冷气候区冻融的分选作用(包括垂直分选和水平分选),使冻土层的砾石被推到地表并排列成几何形状的次生构造。

40、风力作用包括风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41、根据物质组成特征和风力作用特点,干旱气候区的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42、风蚀作用可形成各种的风蚀地貌类型,常见的风蚀地貌主要有风蚀洼地、风蚀湖、风蚀穴、风蚀壁龛、风蚀蜂窝石、风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谷、风蚀城、雅丹等。

43、单向风形成的堆积地貌有沙滩、新月形沙丘和纵向沙丘。而双向风形成的地貌有新月形沙丘链、横向沙垄和梁窝状沙地等。

44、风蚀垄槽,即雅丹,最初是指形成于塔拉玛干沙漠东北部,由干涸的湖底沉积物干缩形成龟裂,再经风蚀作用改造形成的沟垄纵横的地形。

45、黄土堆积形成面积广大的高原或平原,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各种地貌,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峁。

46、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人类从早期到晚期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五个阶段。

47、根据石器的特征,石器演化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阶段。 48、华北地区的早、中、晚更新世典型哺乳动物群分别称为泥河湾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和萨拉乌苏动物群,而在东北的晚更新世晚期,存在一个冰期动物群,称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 49、中国南方更新世广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哺乳动物群可划分为进步类型、典型类型和原始类型3个不同阶段的动物群。

50、在人类文化演化历程中,根据文化特征,可划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历史时代四个文化期。

51、现今全球的动物地理分区可分为古北界、新北界、东洋界、旧热带界、新热带界、澳洲界和大洋界七个区。

52、中国现代植物分布可分为东部湿润森林区、西部干旱草原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寒冷草原草甸区三个大区。

53、在末期冰期盛冰期广泛分布于中欧地区的冰期植物群称为仙女木植物群,该植物群的主要植物种类有八瓣仙女木、矮桦、北极柳等。 54、哺乳动物的角分为洞角和鹿角两种类型。

55、中国北方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比较特征的种类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古中华野牛等。

56、石器的制作要经过打片和修理两道工序。、

57、龙山文化1928年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为新石器时期分布在黄河下游的文化。 58、北京周口店动物群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Qp2)。

59、元谋组为发育在云南元谋盆地中的一套河湖相沉积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Qp1)。 60、在黄土高原更新世黄土地层可划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

61、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有岩石学、古生物学、地貌学、年代学、古气候学、构造地质学、古人类与考古学等。

62、泥河湾组为发育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中的一套河湖相沉积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Qp1)。

63、国际上著名的下更新统及其下限的标准剖面是意大利的Vrica层型剖面。 64、在利用地貌学的方法进行第四纪地层划分时,地貌相对先后次序确定的方法是根据它们之间的切割、过渡和掩埋等关系。

65、萨拉乌苏组的年代晚更新世(Qp3)。

66、午城黄土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第33层古土壤到第15层古土壤层,其底界年龄为2.60MaB.P,而顶界年龄为1.26MaB.P。 67、离石黄土-古土壤序列包括从第15层黄土层到第1层古土壤层,时代为1.26~0.073MaB.P。 68、第四纪冰川作用区的气候可分为冰期和间冰期;非冰川作用区的气候期可分为冷期和暖期。 69、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控制地球表面日射率的轨道参数有三个,即偏心率、黄赤交角和岁差。 70、在第四纪冰期,全球的五大冰盖有南极洲冰盖、格陵兰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劳伦泰冰盖和西伯利亚冰盖。其中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劳伦泰冰盖两个冰盖的面积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变化最大。

71、全新世的气候从早到晚可划分为冰后期、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

72、阿尔卑斯山地区在第四纪发育的6次冰期分别称为拜伯冰期、多瑙冰期、贡兹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雨木冰期。

73、中国东部的4次冰期分别称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最后一次冰期在全球范围内又称为末次冰期。

74、通常把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称为间冰期。

75、在第四纪沉积物中,CaCO3的含量受降水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以把CaCO3增加作为气候向干冷变化的指标。

75、第四纪沉积物中,Rb/Sr比值越高,气温越高。

76、新构造运动标志有多个方面,其中有地质构造、地貌、沉积物、地震、火山和水文。 77、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还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

78、新构造运动是指新近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79、由新构造所造成构造变形和变位现象称为新(地质)构造。 80、沉积物颗粒粗细可以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一般来说,沉积物颗粒粗反映构造运动强烈,颗粒细反映构造运动微弱或稳定。

81、大量测量结果表明,地球表面的重力异常随地而异,其变化与地球运动、地壳物质密度的大小及物质的运移有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