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答案1-3

山东大学本科《组织行为学》

主编孙卫敏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

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个性:就是个体独特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8、 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对。呈正“U”状关系

9、 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误。当情景最不利是,有效的领导法师应该是任务导向型。 10、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 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1

2、在管理实践中如何运用公平理论。

答:1.报酬分配政策应公平合理,执行过程要公开,以提高透明度。 2.对员工进行“公平观”教育,使员工树立与企业价值观相吻合的正确的公平观。 3.具体分配模式上不搞“一刀切”。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的的协作关系中选择“贡献率”;在以促进和维持和谐安定的人际关系为主要目的时,选择 “平均率”;在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为主要目的时,可选择“需要率”。

公平理论对报酬分配的不公平问题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1)按时间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的生产率水平将高于收入公平的员工。 (2)按产量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与那些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产品生产数量增加不多,而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 (3)按时间付酬时,对于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将使生产的数量或质量下降。 (4)按产量付酬时,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与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产量高而质量低。

3、简述组织变革的目标。

答:组织变革是为了达到组织优化的目标。一是组织结构完善,具体体现在:人与事 的科学匹配,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责、权、利统一。组织运转灵活。二是组织功能优化,具体表现为确定正确目标的决策能力,有效达成目标的管理能力和提高组织效益的能力三方面。三是组织气氛和谐,组织气氛和谐表现在: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四是组织应变力增强,组织内信息流通快捷准确,具有及时反馈的机制并能据此快速果断地调整决策,组织成员对指挥系统的高度信任,保证决策得以快速执行。

4、个体能力差异对管理有何要求?

答:首先,管理者要全面了解被管理者的能力类别、层次及发展潜力;其次,有针对性的设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实行有效激励;三是对被管理者实行过程管控,及时点拨;四是适时进行目标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

5、分析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需要和动机密不可分,但并非一体。需要是内心体验到某种重要事物的不足,动 机是一种信念与期待,一种行为的意图与驱动力,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为,表现出某种行为。

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动机才是驱动人们去行动的直接原因与动力。

需要只有与某种具体目标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动机,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表现为外在的可 见行为。

四、论述题

1.结合《组织行为学》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

个人:人格-工作匹配度、能力-工作匹配、态度、学习、努力(激励)

2

群体:群体凝聚力、士气、风气、人际关系 组织:政策、文化、战略目标、工作职责等

2. 试分析影响群体工作绩效与员工满意度的因素。

(1) 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组织文化与物理工作环境

(2) 群体成员资源:能力、人格特点

(3) 正式领导、角色、规范、地位、规模与成员构成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任务

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以及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的意义。

答题要点(要求联系实际加以分析):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或同他人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与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组织竞争和经营环境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既然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就需要管理者研究其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有效地进行管理,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实践证明组织行为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决定性因素。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对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2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需要: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3、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态度和情感等相互传递的过程。

4、M=E*V:激励力(M)是一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期望值(E)指通过特定的活动所达到的组织预期成果的概率,效价(V)是一个人对组织设立的奖励或成果的偏好程度。 5、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二、判断并改错

1、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曲线关系。

(错)焦虑水平与被改变者的态度变化的程度呈倒“U”曲线关系。 2、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3、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