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教案

8.1 数据的收集

【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2、教材分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的: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通过课前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3、学生能解决的: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2、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体验统计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小组合作)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读图表获取信息,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环节。 【教学难点】:完成简单的调查环节。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周布置) 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比是多少?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约为多少立方米?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如何节约用水?

(2)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生活中人均用水量及各年龄段的节水情况。

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收集的数据要注意广泛性、全面性、代表性。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调查对象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使调查更有实效性。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我们生活的地球可谓危机重重,粮食、能源、人口……每一项都将人类的发展推向困境,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它所面临的危机无疑成为全球第一大危机。

2011年以来,江西省降水持续偏少。资料显示:2011年6月1日上午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0.31米,较前一天下降了0.13米。截止目前,鄱阳湖正在经历严重的旱情。春夏之交,本应是碧波荡漾的鄱阳湖却变成了一片草场。鱼儿失去产卵地,沉水植物失去萌芽机会,冬候鸟的口粮堪忧……鄱阳湖正经历一场旱灾大考。请大家观看《干旱的鄱阳湖》图片。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节约用水的有关问题。(引出课题)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调查得到的数据。(选3—4个小组代表讲解) 通过展示各小组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调查展示,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统计图,让学生体会整理数据的必要性,如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第三环节:数据的整理

活动一:参照调查问卷整理数据并填写做一做中数据:

活动二:进行全班性的调查,完成自制水资源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分小组就调查数据做出简要的分析。

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第四环节:合作学习

根据学生收集、整理的数据和调查问卷,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课本第89页的三个图表,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2、 四人小组谈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如何节约用水?并选出代表再

全班发言。

3、学生根据小组收集、整理的数据,谈谈获得数据有哪些方法?在获取数据时注意哪些问题?

4、议一议: 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不仅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一些知识,感受水资源的宝贵,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与习惯。并初步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几个过程。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1、介绍日常生活中用水问题。

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学生社会调查的经历和读一读总结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8.1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