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东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头人1名,省级学术带头人3名,省拔尖人才4名,省管优秀专家2名,获国务院津贴者6名,获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教育基金奖、曾宪梓教育奖、华为奖等13人。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主编教材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总数达60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20余项;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语文教学论、语言学、文艺学、古籍整理研究等学科先后分别主持召开了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四次,并产生了积极反响。

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134人,硕士研究生512人,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教育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007人,函授生752人。

长期以来,文学院坚持以基础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以汉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培养为辅的教育教学方向,努力把文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国家文科基地建设为中心,以中国语言文学为重点专业,以新闻学为重点建设专业,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为优势学科方向,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布局结构和学科发展态势。

文学院学养深厚、学风优良,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扎实,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强,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70多年来,文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万2千余名学生,他们从学校走向四面八方,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著名作家与学者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多年来,文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许多高校中文学科建立了学术联系,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我院客座教授。学院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高校保持常年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到香港教育学院、日本创价大学、樱美林大学、早稻田大学、大谷大学、神户女子大学、韩国东兴大学、莫斯科大学等学校任教或做访问学者。1996年始,文学院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香港教育学院学生暑期普通话沉浸课程。2004年始,与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协会合作,接收韩国中学汉语教师到文学院攻读硕士课程和学位。2004年始,与澳门大学合作推荐本科生到澳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始,与香港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1和4+1本科教育模式。2007年始,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始招收培养对外汉语教育硕士。

11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文学院不断赓续传统、继承优势、保持特色,努力在发展壮大中创造新的成绩,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电话:0431——85099492 传真:0431——85099068 1.4 东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专业:050101文艺学、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050105中国古代文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Z1对外汉语、0501Z2语文教育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术后备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2.掌握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

3.具有在高等院校或中学独立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实践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学术交流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

文艺美学、文艺批评、西方文论、文学创作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及小说理论、西方文学美学关键词(双语课)。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3.汉语言文字学

汉字研究、汉语史研究、古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语义研究、汉语篇章语义研究。

4.中国古代文学

12

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

5.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流派研究、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儿童文学研究。

6.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欧美文学研究、东方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 7.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8.语文教育

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语文教学与反思、语文教师教育。 三、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三年,学习年限为两年半到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记6学分。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凡提前修满最低学分、学术水平达到硕士学位相关标准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推荐、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且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可提前半年毕业,但必须同时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所修课程的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2)发表至少1篇CSSCI论文,署名须为第一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须为第一单位;(3)校内外评审专家全部同意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1.以各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采用导师个人指导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学科基础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习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经典文献阅读。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

13

3.硕士生的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例分析、课程讨论、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1) 公共基础课(7学分)

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外国语课(4学分)实行免修制度。港澳台硕士生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留学硕士生免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外国语课,必修中国概况(3学分)和高级汉语(4学分)。

(2)学科基础课,须修3门课程,9学分;

(3)专业主干课,须修至少4门课程,不少于8学分;

(4)发展方向课,须修至少4门课程,其中包含一门2-3学分的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不少于8学分。(具体的课程设置见附录一)

2.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在入学后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并交学院备案。同等学力或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另外,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学习情况,建议学生补修一定数量的本科生主干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倡导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开卷和闭卷)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考查方式为提交学术论文、研究综述等,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除学科基础课《国学专题》闭卷考试之外,其他课程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

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是科研论文。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14

1.5 东师大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初试科目解析

关于专业课的复习,相信每一个学习文学的同学都深有感触,文学的专业课对整体的考研成绩影响非常大,每一年都有因为专业课失利直接导致考研战败的考生。那么专业课到底如何复习才能让成绩得到平稳有效的上升呢?下面也算是我一点点不成熟的小经验,希望能对你们的复习有所帮助,能从中借鉴,从而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文学专业课复习,其实无外乎就是反复的看,反复的记反复的背。直到这些知识深深的印到你的脑子里,这样,等到考试的时候才能有把握每道题都能“侃侃而谈”,你们知道文科专业课卷纸上的字数以及字迹漂亮、卷面干净整洁会给考生带来多么大的收益嘛?这是个玄妙的东西,你觉得自己内容答得好,但是同样内容的答案,字写得漂亮的同学就会拿到更加高的分数。所以软硬实力兼备才是王道。

关于专业课复习,一定要抓住两块宝贝,一个就是教材,另一个就是真题。再有一件利器就是自己整理的笔记。这三样东西你若可以牢牢掌握并能运用自如,那你就是考研这场战役中的胜利者。

先说教材,就是在上面我所列出来的专业课参考书目。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书,不用背,结合考试大纲,把书上的所有你觉得一定考,可能考的知识点全都挑出来,当然,这里有自己押题的嫌疑,但是没关系,后期我们还会加细整理,这一次就是撒大网,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然后就是笔记,这个笔记一定要留到最后,这是你的考研利器,随时拿在身边,时不时的看上两眼。既然我说是能带在身边的笔记,就说明这笔记不能太大,不能太厚,它就相当于是你的一个提词器,给你一个词眼,你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所以,这一步记笔记时要把知识点的关键字给提炼出来,也就是找出前面所谓的“点”。

第二步:第一步的时间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那是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地基打牢了,我就不信盖不起来高楼大厦。这一步就是看真题,一边做真题一边到教材上找相对应的知识点,重点复习那些不熟悉的知识点,,然后就是完善笔记,把遗漏的知识点补充进去。这一步可能会很枯燥,你可以把不会的题当做是小怪兽,就像打游戏过关一样,每一关都有一个boss,把boss都打败了你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