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自给经济: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特征是每个家庭或每个村落(经济体)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与外界交换。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直接消费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7.计划经济:即国家指令性经济或命令经济。其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管理像一个大公司。在这种体制下,用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

8.市场经济:即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9.混合经济:即市场经济与政府干预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形式。其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与国家干预相结合,也是垄断与竞争相混合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制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被认为是最好的制度,能够使效率和公平得到较好的协调。

10.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1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12.实证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市政分析要求,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13.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14.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15.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16.局部均衡: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生产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7.一般均衡: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影响、互相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决定。

18.理性人:在经济分析中,需要假定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居民户、厂商、政府)都遵循一定行为准则,这一行为准则是既定目标的最优化,但理性人不一定完全是自私自利的。

19.内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20.外生变量: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1. 需求定理:是说明某种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他因素既定条件下,某种商品价格越低,其需求量越大;相反,某种商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小。 2.需求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3.供给定理:是说明某钟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其供给量越小;相反,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越多。 4.供给曲线: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5.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6. 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点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运动。

7.需求(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敏感程度。 8.供给(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9.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0.需求收入弹性: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1.恩格尔系数 :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品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至观满足程度。 2.总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 3.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增量。

4.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及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

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心获得最大的效用。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差额。 6.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点的轨迹。

7.商品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须放弃的另一种

商品数量,公式:MRS12= -(△X2△X1)。

8.消费预算线:表示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的两种商品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9.替代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

求量的变动。

10.收入效应: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导致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11.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的商品。 12.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变动的商品。 13.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某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 2.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短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

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的,。短期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3. 4. 5. 6.

长期生产函数: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变化产量,产量是全部要素的函数。长期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为Q=f(L.K)。

7.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

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8. 迹。 9.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

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0.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11.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12. 扩展线: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13. 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14.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5.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也就是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

16.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17.外在不经济:是一个行业的生产规模过大会使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

1.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2.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自然人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4.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利润。这里总成本是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

5.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6.不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叫不变成本 7.可变成本:厂商在短期内支付的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叫可变成本

8.总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的成本总额,短期总成本能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

STC=FC+VC=C0+F(Q)。长期总成本是在长期中,厂商生产每一产量,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支付的最低成本总额。

9.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或均摊的成本。其公式可写为: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

AVC?TCf(Q)?(Q?0) QQ10.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带来的短期总成本的增量,等于总成本增量 (ΔTC)与产量增量(ΔQ)之比,公式为:

MC??TC?Q

1.厂商与行业:厂商是指根据一定目标为市场提供商品和劳务的独立经营单位。行业是指制造或提供同一或类似产品或劳务的厂商的集合。厂商与行业是成员与集体的关系。

2.完全竞争市场:指不包含任何垄断因素且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具备四个基本特征,即厂商价格既定;产品同质;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充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