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培养

逆向思维是指思维活动从一个方向转向相反方向,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注重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原因及教材本身的限制,学生常采用综合推理的方法。即从已知出发,联系相关的知识步步推理和演算,最后完成解题,这样的解题思维形式是数学的最基本思维形式,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但这种思维形式本身就有它的局限性,如果一成不变地使用这种模式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呆板或受阻,缺乏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也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或多走弯路,或陷入困镜。因为使用这种思维方法,由于已知可联系的定理、公理等一般不是唯一的,因此摸索出来的解题路径也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于是有许多学生反映出这么一种现象:书本知识能够过关,却又不会解题。

如果学生有逆向思维的能力,采取这种形式来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恰当的路径,使解题过程简洁、明了、新颖,或许会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解题的本质就是逐步缩小已知和所求的差距的过程,利用逆向思维来分析将是很有效的。为了给高中数学教学打好基础,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解题能力,有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的一定基础上,逐步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这种逆向思维的思想方法。根据多次实践证明,学生是能够理解和逐步掌握的,下面举例来说明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在中△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AB+AC)

分析:从欲证AD<■(AB+AC)出发可以发现,AB和AC两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要作出■(AB+AC)显然不是很理想,于是欲证2AD<(AB+AC),这就提示我们要作出2AD,故应延长AD至E,使AD=AE,连结BE,联系条件不难证明△ADC≌△EDB,这样便有AC=BE,所以要证明2AD<(AB+AC),去证AE<AB+BE,这在△ABE中不难证明。

平面几何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特别是作辅助线。利用逆向思维,容易从所证出发,根据需要作出恰当辅助线,找到入手点,步步逆推,容易把欲证逐步推向已知结论。

例2:如图,从⊙O外一点A作⊙O的切线AT,切点为T,BC为直径,在AB上取AE=AT,过E作AB的垂线EF交AC的延长线于F,求证:AB·AC=AE·AF

分析:要证AB·AC=AE·AF,就是要证■=■,所以连结EC、BF去证△AEC∽△ABF,但条件不充分,所以考虑到AT2=AC·AM,且AE=AT,所以AE2=AC·AM即■=■,由此可知只须证■=■则只须连结BM证△ABM∽△AFE,

结合条件容易解决。

以上只是笔者简单举的两个例子,但从上述例题的逆向分析中,不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也不难理出解题的正确路径和步骤,也能够看出解题过程中怎样步步缩短已知和所求、所证的距离。学会逆向思维对学生解题时进行分析寻找解题路径、探寻解题方法和解题的突破口等都大有益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