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309)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3,对流层的由来及特点

答:对流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底层,其底部直接与下垫面接触,受地面影响最大,因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对流层运动,所以称对流层。 特点:(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2)对流层空气具有强烈的铅直方向上的 对流层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3)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4)对流层的各种气象要素分布不均。(P16)

第二章(309)

1.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上界,日平均距离上投影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昼长(可照时数):是日出到日落的时间。 4.光照时间:可照时数+曙暮光时间

5.可照时数:是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6.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7.大气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没有单位!

8.透明系数:透过一个大气量后的太阳辐射强度与透过前的太阳辐射强度之比! 9.太阳直接辐射: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10.散射辐射:阳光被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11.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天空散射辐射的强度之和。

12.太阳辐射总量:某时段内地面接受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的总和。 1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到达地面的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4.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15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16. 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辐射波谱区,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17.当光照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光照度继续增大,光合效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度叫光饱和点。

18.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度称为光补偿点。 19.光照度,也称照度,单位面积上接受的光通量,单位是lx,勒克司。 1. 昼夜长短变化和季节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地球昼夜不停地进行着两个基本运动:一是绕自身轴的运动为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二是绕太阳的运动为公转,产生了四季轮换! 2. 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

一天中早晨,h最小,然后h慢慢的增大,中午时h最大,然后h又慢慢地减小,到傍晚时h又变到最小。

一年中,北半球在夏至日h最大,然后慢慢减小,冬至日h最小,然后又向夏至日慢慢增大。 在南半球则相反。

太阳高度角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极圈和北极圈内最小。

3. 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式?

正午太阳高度角:h=90’—φ+б б=23.5sinN’ Ф为观测点纬度。 4. 昼长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昼长变化规律: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之间。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秋分) 昼长都>12 小时,T 随纬度的上升,随太阳赤纬上升而上升,在北极圈出现昼现象

冬半年(秋分---春分) 昼长<12小时,T随纬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5. 辐射平衡方程,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 平衡方程:Q=S'+D S'为太阳直接辐射强度,D为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h),大气透明度(P),大气量(m),纬度,海拔,坡度,云 6. 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因素

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大气量、纬度、海拔、坡度、云、 7. 太阳辐射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光谱成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紫外辐射:抑制作物生长,杀死病菌孢子。可增加果实含糖量,促进果实成熟 可见光辐射:可见光能被细胞中的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其中的蓝紫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蛋白质较多,红橙光作用下的光合产物,碳水化合物较多 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对植物的光周期有作用 日照时间与农业

根据对日长的反应可分三类:短日照型、长日照型和日中性植物。短日照品种只有当日长短于某一临界值时,才会开花,否则不会开花。日长越短,发育越快,开花越早,长日照品种则相反 光照度与农业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喜欢充足的光照,有的则喜阴凉,有的植物阴阳都可以。

第三章(310)

11、名词解释:容积热容量、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 、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

容积热容量: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温度日较差:一日之内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之差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积温:某一时期日平均气温总和。

活动积温:某一生育期活动温度的总和,称为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生物某一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12、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各项的意义?

R=P+B+LE

R:辐射差额,为土壤吸收的净辐射热量。 P:土壤和空气间的热交换量。 B:土壤分子传热导通量。

LE:水相变化时地表面得、失的热量。 13、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主要有哪些?

土壤温度、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地面覆盖物、地形和天气条件 14、近地气层和近地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温度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P70)土壤的垂直分布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日射型、辐射型、上午转变型、傍晚转变型。

日射型:白天地面温度最高,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愈近地面温度变化愈大。辐射型:夜间地面温度最低,温度垂直分布与白天相反,即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上午转变型:日出以后,地面温度开始上升,土壤上层温度分布迅速转变为日射型,但在下层仍然保持辐射型。傍晚转变型:傍晚土壤上层开始出现辐射型,但在下层仍保持日射型。 15、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

A,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土中温度的日变化与地面温度的日变化相比较,浅层土壤温度在一天内也呈连续性变化,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至一定深度后,日较差为零,该深度为土温日不变深度,一般土温日不变深度为40到80厘米,平均为60厘米。

B,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也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直到一定深度后年较差为零,这个深度为年温不变层深度,它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中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变化不大,年温不变层深度浅,年较差消失于5到20米处,高纬度地区深,消失于25到30米处。

或: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白天吸热越多的地区和季节,向下传递的热量多,日变化消失层深。年变化:土壤的年变化随深层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一年地面太阳的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16. 比较:山顶与山谷温度的日变化,水体与陆地温度的日变化

水体:日变化中,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15—16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后2—3h。年变化中,水面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深水湖和内海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水面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最低温度出现在2—3月。水面温度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地面温度要小。

地面:白天日出后温度上升。12时,地面储存热量还在增加,地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表温度开始下降。13时地面温度最高。 17. 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解释沙漠空气温度变化特点

在干燥的沙漠地区,因蒸发耗热少,白天和夏天温度高,温差大。

18、温度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植物的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变温对植物的影响)三基本点的影响:植物,变温动物和微生物都是在某种适温下生命活动最为活跃,在最低,最高温度以外生物停止生长发育,但能维持生命。超出这范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死亡。农业界限温度:其标志着某些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转折或终止的日平均温度。 19、 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