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2016

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到欧洲。

3、丝绸之路经过的今境外部分大致属于哪些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有哪些?(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5、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6、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贸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时也稳定了长城沿线地区的社会秩序。)

7、汉代丝路古镇:库车县(史称龟兹);敦煌;武威;楼兰。 (六)汉朝与朝鲜和日本的交流

1、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汉朝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

2、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造纸术的产生、成熟:

1、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质量产量提高,使用逐渐普遍。4世纪以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纸的发明和使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造价低廉,容易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二)数学成就: 1、《周髀算经》: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说明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三)医学成就:

1、西汉时期编定的《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部书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四)史学成就:

1、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代的著名史学家,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2、《史记》:(1)内容: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2)体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3)特点:体例完善,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4)地位: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五)宗教:佛教传入,道教兴起

1、佛教:公元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2、道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16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跨有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兵势最强。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曹操和袁绍 曹操胜利,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大败,孙刘联军获胜 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的原因:(联系课本P75资料和所学知识)

①资料1: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②资料3:曹操以诚心待人,能宽容人。③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4、“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

(1)刘备“三顾”的原因: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吸引人才的诚意。(2)诸葛亮“二拒”的原因:当时政权分立,形势严峻。(3)诸葛亮的策略: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援而不可图”;对刘备:控制西南少数民族,结盟江东,内修政治。总的策略:孙刘结盟,共同抵抗曹操。

5、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3)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三国经济的发展:

(1)魏国修建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明显恢复和发展。(2)蜀国丝织业发展,蜀锦非常有名。(3)吴国造船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7、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是历史的退步。因为:秦汉时期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三国鼎立后三百多年的大分裂加剧了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2)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属于大规模的分裂,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三国鼎立是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8、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266-280-316)

(1)建立: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3)灭亡: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无力处理政事,西晋皇族起兵争夺皇位,严重动摇西晋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供了契机。316年,匈奴人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7

1、东晋: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影响: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传入中原)、服饰、家具(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音乐舞蹈、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

18

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促进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后来是前秦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曹操、诸葛亮、北魏孝文帝等。(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科技:(1)祖冲之: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①数学: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年。数学著作《缀术》。②天文学:测算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只相差50秒;“祖冲之山”和“祖冲之星”。③机械制造:造出“千里船”和“水碓磨”。(2)贾思勰:北朝著名的农学家。著作《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艺术:(1)书法——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吸收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圆转流利”。当时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2)绘画——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3)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的艺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艺术的特点。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造像风格上有哪些差异?云冈造像较多体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龙门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采。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活泼开放,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一)隋的兴亡(581-589-618) 1、 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2)隋文帝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打败突厥,稳固后方。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出现隋文帝统治时出现了开皇之治)(3)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4)灭亡:隋炀帝实施暴政(大兴土木,发动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引发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

2、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1)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课本P87“隋大运河示意图”①一个中心:洛阳。②两个端点:南起余杭,北至涿郡。③四段: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④沟通的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开凿的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水路运输”的作用。

19

(4)联系课本P88的资料,评价大运河。①积极作用:大运河作为历代漕运要道,在沟通南北经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影响:隋炀帝滥用民力,挥霍浪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①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绝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显示了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的发达。②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如漕运;四大徽班沿运河进京,为京剧形成奠定了基础。③京杭大运河还是历史文化的独特见证者。如十里红妆。

3、隋朝的制度创新:隋文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 (二)唐的盛衰

1、唐朝的建立、强盛、衰落和灭亡

(1)建立:617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下长安。618年,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强盛: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的“贞观遗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3)衰落: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4)灭亡: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2、“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

(1)吸取隋亡教训,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重视君民关系,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诏令的审核;尚书省及六部负责政令的执行。特点: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选官标准:才能。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课本P89资料:唐太宗这番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己的得失。 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贞观遗风”。

用一句话评价武则天(为武则天写一句碑文)(1)郭沫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宋庆龄:“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3)毛泽东:“武则天是个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4、“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励精图治”,政治清明:①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姚崇、宋璟。②重视地方吏治:关注各州刺史,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2)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①农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改进(曲辕犁的发明)和灌溉工具的改进(筒车的发明),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②手工业:丝织业——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极富特色的一种,它色彩绚丽,造型美妙高超,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唐代瓷器的品种很多,以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最负盛名。③商业: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

2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