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中国新闻奖”体育新闻获奖作品文本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历届“中国新闻奖”体育新闻获奖作品文本研究

作者:杨茜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历届(从1991年来至2015年共25届)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体育新闻作品分别从表层的语言、形象、结构、主题和深层的哲学、文化六个层面进行解读。研究发现,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体育新闻作品都体现出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心态平和宽容、主题多样化、文字表达清晰、内容形式相一致的特点,但评判标准与社会生活中受众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体育新闻记者应当注意提升个人的素质修养、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写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满足读者需要的体育新闻作品。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体育新闻作品 文体写作 中图分类号:H319. 9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体是大众认识体育的重要渠道。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网络等新兴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大众媒介表现出“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强大威力”,其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大众传播媒体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知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力量发挥正面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热点。体育借助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媒体利用体育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受众,同时受众也依赖媒体获取体育相关信息。

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获奖作品能反映出当前国家和社会对新闻作品的要求。自1991年第一届评选该奖以来,至今已举办过25届,每届都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新闻作品获得不同项目的奖项。尤其是2001年到2008年这两个对中国来说比较重要的奥运周期,这段时间伴随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中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体育新闻也相对繁荣。通过对历届获奖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体育新闻作品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立意上看,符合国家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新华社社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是典型的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从一项沉睡31年的田径校纪看体育设施好了学生体质弱了》对于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压力下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进行探讨,是对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报道中也随处可见,如《身在鸟巢他们远离绚烂》对志愿者的关注,《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对刘翔受伤退赛的评论等。一方面表明了话语环境对体育新闻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中理性平和的态度和辩证深刻的思考成为一种趋势,也体现了当今体育新闻记者的人格修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从内容上看,竞技体育是报道的重点,但报道不再局限于比赛本身。在选定的研究文本中,68.75%的是以竞技体育为主题或与竞技体育相关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以及体育边缘性报道占据剩下的份额。在竞技体育相关报道中,更多的是借助竞技体育事实展开相关社会现象的报道。如《护卫“祥云”登上世界之巅》报道火炬登顶珠峰的情况,展现各方对奥运的热情和付出的努力,寓意文化融合和民族团结。《北京奥运提升市民素质从自觉排队》开始讲述了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城市软环境建设、市民素质提高的积极作用,更多着眼于奥运带来的社会效益。《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温情——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的启示》报道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奥会,重点在于通过社会文明风气和各方为特奥会的努力塑造中国的大国形象。此外体育元素也是相关边缘性的报道中的亮点,如《郭昊东施工队巧绘北京奥运场馆“双唇”》是对科技奥运的最好阐释。总体来说,体育的内涵丰富,因此除了典型的赛事和体育人物报道,体育新闻的主题可以很丰富,内容很多样,是一个很好的宣传载体。

(3)语体风格符合一般规律,同时也有所创新,灵活多变。消息是使用最多的体裁,在所有的研究文本当中,消息占据56.2%。体育新闻讲究时效性,文字报道也不例外。通常消息写作语言简洁朴实,但体育新闻因其事实的特殊性往往又不拘泥于此。如《刘翔夺金创造世界高栏史传奇》语言极具张力,生动地还原了比赛的激烈场景。《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场面,现场感很强。这样的消息不仅传递了信息,更让人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此外,通讯的表达方式更多样,也能使用更多修辞方法。如《新华社社评: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用排比、反复使文章大气磅礴,符合高远的立意。《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温情——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运会的启示》文字优美典雅,符合作品展现出的浓浓的人文情怀。

此外,从获奖作品的出处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获奖作品都来自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比如党政机关报、官方网站以及全国和地方广播电视台等。而对于体育新闻受众来说,专业体育媒体是获得体育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广受体育爱好者欢迎的,但在国家级的新闻作品奖项中没有体育专业媒体的位置,体现出国家对体育新闻写作的官方标准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 前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说“媒体是奥运会成功与否的评判者”,一语道破新闻在体育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对于所有体育新闻从业者来说,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话语权,做到不辱使命值得思考。体育新闻从业者应当内外兼修,形成自觉的、独有的、得体的话语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文学理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7(1):117-127.

[2] 薛文婷.体育新闻报道审美形态色议[J].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42-1644. [3] 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1):148+150.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