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的复兴

手工艺的复兴

[英]威廉?莫里斯 张琛译

一段时期以来,在现代俗语中被称作“艺术手工艺”的东西,激起了人们相当程度的关注。近期以来,人们更是越来越感受到,这种益处多多的“艺术手工艺”必然蕴涵了手工艺人的某些个性;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这种个性来自于苦心经营的艺术家的设计创意,而不是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这种感受变得如此之强烈,很快发展为一种渴求手工制品的时尚。

人们对诸如手工纺织而成的毛呢、亚麻织物以及手编袜等情有独钟,甚至不在乎它们是否进行过任何形式的装饰。今天,哪怕是在文明国度的穷乡僻壤中,田地间的手工劳动也正在迅速消失,对这一现象深感惋惜的也大有人在。长柄大镰刀、镰刀甚至打谷用的连枷都已经寿终正寝,很多人更是已伤感地预见到,人力耕种终将有一天会和手推磨一样被先进的机器所取代。在东西南北所有的土地上,蒸汽机的噶噶响声终将会取代犁地的卷发的农夫的低语。对各种生活的艺术深感兴趣或是自以为感兴趣的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全面恢复手工艺制造方法的意愿;值得思考的是,这种愿望在多大程度上仅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的反抗情绪的宣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它又是我们的生活习惯领域中真实的、即将到来的一场变革的预兆,这场变革与过去那

场催生了机器化大生产系统的变革同样不可抗拒。

本文中,我打算尽可能地将上述的思考限定在机器生产与手工艺的对立而造成的对艺术的影响方面。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就其广义而言,涵盖了所有考虑美观性的劳动产品。从前瞻性的角度看,条条道路通罗马,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生活、习惯以及抱负都建立于大众生活赖以存在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之上;因而,在考虑美学问题时将社会的、政治的因素排斥在外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尽管我必须坦承自己也是上文曾提及的对现实怀有不满与遗憾的人们之一员,我仍必须首先放弃仅从美学的视角来审视犁地的农夫以及他的牛犊、他的犁耙,或是收割者以及他的劳作、他的妻儿、他的一日三餐。我无法将这所有的一切,仅看作是多愁善感者用来妆点附庸风雅的生活时代时的一幅优美动人、情趣盎然的挂毯。正相反,我所希望的是收割的农人夫妇也能够在富足的生活中分享应得的一份:他们的境遇完全有理由让我们时刻感到自己也难辞其咎,以至于我们为了摆脱心理上极为沉重的负担,只有共同努力来弥补这种社会不公。

反观我们的美学,尽管今日的文化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对生产领域中手工艺的消亡深表遗憾,但是,在手工艺是怎样消亡的以及为什么会式微等问题上,他们的认识仍是模糊不清的,至于怎样以及为什么手工艺必须、或是可能得以恢复,他们更是一片茫然。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源于一般公众对各种手工生产程序与方法的严重无知,而这是我

们正在研究的机器系统所造成的一种必然结果。几

乎所有的货物是在与其使用者的生活相隔离的状态下被生产出来的,我们不对它们负责,我们的意愿无法参与到它们的生产过程中去,除了我们也是构成市场的一部分因素,而正是在这个市场上它们可以用来为投资于产品生产的资本家赚取利润。市场假定了某类商品是有需求的,于是它便生产该商品,但是其种类和质量仅仅是以一种非常粗俗的流行样式来适应公众的需求,这是因为公众的需求被从属于作为市场操纵者的资本家的趣味,他们使得公众在日常购物只能选择不称心的物品,其结果是在这一趋势下,个性独特的商品沦为虚伪的赝品,循规蹈矩的人们只能事与愿违地、倦怠无聊地虚度年华,或者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让自己的愿望自生自灭。

让我们看几个平凡而有说服力的实例。假设你需要一项帽子,就和去年戴的一样,但在帽子店却一无所获,于是只有将就。有钱还买不到你想要的帽子,为了让你的宽边帽的帽沿长出一英寸,你必须花上三个月的辛劳和2O磅的钞票。你只有求助于硕果仅存的几个小业主,花上足够写上三大卷小说的小伎俩和百折不挠的决心,才有指望让他腾出一只手来手工制作你所要的帽子,而其拙劣的手艺

很可能让你大失所望。再如,我出门习惯带有手仗。和所有的聪明人一样,我喜欢手杖的下端重一点,这样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可是,一两年前突然兴起了一股时尚,手杖被做得越来越细,倒像是一根营养不良的胡萝卜。少了用惯的合理的手杖,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生活大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