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础与实务》参考答案

任务1

全面认识管理与管理者(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 D 5、D 6、C 7、D 8、C 9、B 10、A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对 7、错 8、错 9、错10、错 三、思考题

1.怎样理解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组织的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

(2)管理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要通过组织中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2、如何理解管理的属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在管理过程中,为有效实现目标,要对人、财、物等资源合理配置,对产供销及其他职能活动进行协调,以实现生产力的科学组织。这种组织生产力的管理功能,是由生产力引起的,反映了人同自然的关系,故称为管理的自然属性。它只受生产力决定,而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无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长期性。故又称管理的一般性。

2、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或管理的特殊性。在管理的过程中,为维护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益,需要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调整生产关系的管理功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故称管理的社会属性。

3.管理的角色如何划分?

管理角色的概念是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的,明茨伯格将经理们的工作分为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分为三类,即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的基础。管理者在处理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时,他们就扮演着人际角色,这种角色包括三种:①代表人角色:作为头头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角色;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③联络者角色:与组织内个人、小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角色。

(2)信息角色

第 1 页 共 1 页

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以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完成工作,包括三种:①监督者角色:持续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②传播者的角色:分配作为监督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实有效完成工作;③发言人的角色:把角色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让相关者(股东、消费者、政府等)了解感到满意。

(3)决策角色

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以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并分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①企业家角色:对作为监督者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以利用这种机会;②干扰对付者角色: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问题;③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财力、设备、时间、信息等)用于哪些项目;④谈判者角色:花费了大量时间,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它工作小组,进行必要的谈判,以确保小组朝着组织目标迈进。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组织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又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管理职能包括哪些?

管理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各种行为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5.学校的老师是管理者吗?为什么?

严格地说学校的老师虽然承担重要的工作,但是不一定是管理者。首先,我们从管理者的定义来分析,所谓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在任何时候谈管理都是在一个正式的组织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来进行的,所以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完成组织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统领目标实现的管理者;其次,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相应的素质,这种要求与对教师岗位的要求是不同的,教师的职能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实现目标。

6.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需要的技能侧重点有何不同? 管理学者R.L.卡兹提出管理者必须具备三方面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沟通和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或称构想技能。即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

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上述三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当具备的。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所处位置、作用和职能不同,对三种技能的需要程度则明显不同。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概念技能,而且,所处层次越高,对这种概念技能要求越高。这种概念技能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高层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最重要的尺度。高层管理者其次是人际技能及技术技能;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较低层次的基层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现场指挥与监督,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相比之下,基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就不是太高。

7. 有了所学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有了所学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仅仅是具备了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的条件,但是不能说学习了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就能成为管理者,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不仅仅要有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充分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特征,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案例分析 (一)

郭宁担任的四个职位其管理职责当然不同,助理监督偏重于现场技术能力、装配部经理偏重于人际技能、规划工作副总裁和总裁更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属于概念技能的范畴。

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上述三种技能,对任何管理者来说,都是应当具备的。但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由于所处位置、作用和职能不同,对三种技能的需要程度则明显不同。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概念技能,而且,所处层次越高,对这种概念技能要求越高。这种概念技能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高层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最重要的尺度。

第 2 页 共 2 页

高层管理者其次是人际技能及技术技能;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其次是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较低层次的基层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主要职能是现场指挥与监督,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其次是人际技能,相比之下,基层管理者对概念技能的要求就不是太高。

(二)1、D 2、C 3、B 4、D 5、C

(三)人类的管理能力,就是有目的的组织能力,可以说就是人类自身的天性,古老的就像拇指可以竖起一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需求超过了供给,我们就需要管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我们参与了工作或者志愿活动,就需要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有效的活动,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种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使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二是管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任务2

了解管理理论的演进(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D 5、B 6、C 7、A 8、C 9、B 10、C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三、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哪些领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孕育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他们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及人事管理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他的《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著名的经典文献,它是一部关于哲理的书,也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核心是无为而治。

(3)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家管理思想

韩非子“法治”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其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韩非看来,实行法治,中人之君也可使国治;实行人治,则非要靠贤人、能人,这类人很难找到。 (4)《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是一部含有丰富管理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共有十三篇,包括了管理职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领导艺术等方面。

2.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泰罗是“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归纳起来就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 指导思想: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存在重大的精神变革。 第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馅饼理论”把生产率看作是取得较高工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科学管理的思想:合作。

第二,用科学代替经验。

四条原则: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情况;三是与工人们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忆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改变过去几乎把所有工作和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的情况。

第 3 页 共 3 页

三大实验:搬运生铁试验、通过铲具试验、金属切削试验。最后取得了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主要内容(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大饼原理。

泰罗一直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研究工作。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人们视为管理理论产生的里程碑。泰罗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所以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3.法约尔提出了哪些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

法约尔把企业的一切活动归纳成六大类,并突出地把管理活动分离出来。这六大类企业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认为在这六项基本活动中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其他五项职能也需要管理。

法约尔首次把管理活动划分为五大职能,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种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研究管理职能的基础。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归纳出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1)劳动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员工报酬。 (8)集权。

(9)等级链与跳板。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稳定。 (13)首创精神。

(14)团体精神。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梅奥经过霍桑试验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观点: (1)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必须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看待职工。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3)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新型的领导方式,注重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位于首位的因素是职工的满意度,而生产条件、工资报酬只是第二位的。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职工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5.简述“管理理论的丛林”的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许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形成不同的思路,从而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12月,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在美国《管理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把当时的各种管理理论划分为6个主要学派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案例分析

第 4 页 共 4 页

(一)

1、桑得的管理风格接近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管理中更多的强调工作流程和工作效率;而福特的管理风格接近人际关系学说的观点,强调工作中不仅仅要完成任务,更要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员工的需要,强调员工工作除了满足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要满足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两个人之所以都不成功,重要的是都没有认真研究工人的真正需要,也缺乏对整个工作环境的了解。

2、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分析环境(内部与外部) 从而寻求最适合的方法。

(二)本题建议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梅奥的人际关系说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

1、海伦、汉可、乔和萨利的观点当然有不同,他们是应用了不同的管理理论来解释了管理实践的相关问题。 2、管理理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管理的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的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任务3制定计划与实行目标管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A 5. A 6.B 7.D 8.C 9.C 10.C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对 8.对 9.对 l0.对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计划?计划工作的特征有哪些?

计划,通常是指人们行动之前预先拟定的行动内容、具体目标、采用方法和实施步骤。计划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和创造性。

2. 简述计划编制的程序。

计划工作的程序一般包括:机会分析、确定目标、编制计划的前提、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各种方案、选择方案、编制派生计划、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等。

(1)机会分析

机会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市场、竞争、顾客的需求,组织的长处和短处,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进行初步分析,了解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弄清组织面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展望组织可能取得的成果。

(2)确定目标

计划工作的第一步是在机会分析的基础上为组织及其所属的下级单位确定计划工作的目标,即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效果。恰当地确定哪些成果应首先取得,即哪些是优先目标,这是目标选择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3)编制计划的前提

计划工作的前提就是计划实施时的预期环境,即组织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执行计划。确定前提条件,就是要对组织未来的内外部环境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分析和预测,弄清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4)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方案

在评价时要从各个方面的客观性、合理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来衡量。 (6)选择方案

第 5 页 共 5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