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 大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这一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教会神权统治,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马基雅维利: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69出生于佛罗伦萨。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长官军事外交的“十人委员会”秘书。1513年由于美第奇家族复辟,被捕。著有代表作《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麦哲伦: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教皇子午线: 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线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航路上的所有据点。

加尔文教: :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至尊法案: 1534年3月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为加强王权,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支柱,亨利八世改革教会。1533年,他公开和罗马教皇决裂,下令禁止向教廷缴纳岁贡。1534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内容是: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的最高首脑,对一切宗教事务具有最高的权力,可以任命教会的各种教职,将宗教法庭改为国王法庭,由国王来审判教徒,镇压“异端”,改革教会,不承认罗马教廷的最高权力。改革后的教会称为英国国教。国教成为都铎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的政变.詹姆斯二世即位以后,开始了全面的天主教复辟,引起普遍不满.为了阻止天主教的恢复,辉格党和托利党

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国王.1688年11月,在国会迎接下,威廉率领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仓皇逃往法国.1689年2月6日,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政变之后,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开明专制: 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赞同废除奴隶制度。1778年成功地通过禁止输入奴隶的法案。1779年起任弗吉尼亚州州长。后出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是他组建了美国国务院。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后当选美国第3任总统。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 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 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 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 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1791年宪法: 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由制宪议会于1789年7月着手制定,1791年9月生效。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一院制立法议会,行政权归世袭国王,司法权由选举产生的法官掌握,实行司法独立。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179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以宪法的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拿破仑法典: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否定封建等级特权,规定所有公民平等,都享有民事权利;确认了革命期间对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把大革命的形成中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契约自由等原则。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胜利后建立的工人政权,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28日公社宣告成立。公社打碎了旧国家机器,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实验: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治安委员会取代警察局;通过了政教分离法令;废除议会制,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制;采取措施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的主宰。在经济和文教方面,实行了许多旨在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和改革。但公社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同农民结成联盟,没有及时向凡尔赛的梯也尔反动政府发动进攻等。在凡尔赛政府勾结普军的猛攻下,于5月28日被镇压。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克里米亚战争:1853至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联军之间的战争.因主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又称克里木战争.19世纪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法之间的矛盾.1853年,俄国出兵摩尔

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引发战争.结果俄国惨败,与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受到严重打击,同时加深了国内农奴制危机.

俾斯麦:德意志帝国宰相.1847年任普鲁士联合邦议会议员,以极力维护容克阶级利益而闻名.1848年德国革命时期反对革命.1859年任普驻俄公使,1861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因宪法纠纷出任普鲁士宰相,主张铁血政策,以武力和强权统一德意志。先后赢得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和1870至1871年普法战争,最终统一德国。 普法战争:法国和普鲁士进行的欧洲争霸战争。1870年7月,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9月,双方在色当进行会战,法国军队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871年5月,双方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普法战争使德意志最终实现统一,但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加里波第: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领袖。1833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59年法撒奥战争爆发,应撒丁首相加富尔的请求,回到意大利。1860年,加里波第率军先后征服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随即将征服的土地合并于撒丁王国,使意大利基本得到了统一。1866年,他率领志愿军参加奥意战争,通过这次战争使威尼斯并入了意大利。加里波第毕生为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后,随着英国经济的繁荣,宪章运动逐渐销声匿迹。 第一国际: 即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是第一个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864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1872年移至费城)。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与《临时章程》奠定了它的政治,组织基础》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和实际领导者。它团结欧洲各国工人,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第一国际内部还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1876年自行宣布解散。第一国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维护工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利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传播。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成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在伦敦召开的正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无产阶级,无私有制的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产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1852年11月17日,同盟宣告解散。 共产党宣言:1848年 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等。《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制度。考迪罗在拉丁语中意为“军事首领”或“领袖”,泛指拉美各国的军事独裁者。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与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在拉美各国独立初期,考迪罗大多是独立战争时期的领袖,后来多为军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团的首领。考迪罗主义对拉美各国具有诸多负面影响。

江华条约:1876年日本同朝鲜在江华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韩日修好条约》。1875年9月,日舰“云扬”号驶近汉城附近的汉江河口,江华府的炮台发炮警告。日舰开炮击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