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题目+观点汇总

修一条轻轨。我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今天我想去从湖北电视台去黄鹤楼,而我方二辩想从湖北电视台到武昌火车站去,那您一条轻轨如何解决我的问题?我能爬楼还是进火车站呢?对方辩友以偏概全第二点,今天能源的解决,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难道是空谈的未来吗?第三点,对方辩友今天一直没有告诉我们判断限制和鼓励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们说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为了人们的需求所以要鼓励。可是对方辩友,你这个限制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一个适应的问题的话,那我就要请教在座的各位了,我们说要鼓励高消费剩余,那就要加强管理,这种管理好了,对方辩友是不是也要跟是适应一下呢?今天加强一点,明天加强一点,后天再加强一点,五年后又加一大块。对方的私车是不是还要限制一大块。下面对方又告诉我们,人流和物流可以用私车的办法来解决,可是又告诉我们人流和物流跟私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的时候,回避,退缩和等待都换不来美好的未来,我们说人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永远不放弃希望。鼓励私人购车并不会带来对方所提起的那么多弊端。

《十一》正方: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反方: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正方:1、“治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的是根本性的问题,而“治贫”只能解决表面。有人曾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缺少野心。可见穷人最缺少改变贫穷的勇气和魄力。“治愚”是对人思想与精神层面的改造与提升,而通过这种改造所得到的思想、精神力量,可以对外在的物质产生影响。只有以治愚为主要手段,才能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观念,才能彻底摆脱生存的危机,才能自主自觉地进行自我发展。

2、“治愚”的适用范围比“治贫”更广。“治贫”的对象是什么?无疑是贫困的人。而“治贫”对那些并不贫困的人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无论一个人是否富有,他的思想层面总存在着一定制约他发展的因素。通过“治愚”,穷人和富人可以一起受益。可以说,“治贫”针对的是一部分人,“治愚”针对是整个社会。要说是一部分人的需求重要,还是整个社会的需求重要,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3、“治愚”产生的效果比“治贫”更有持久性。“治贫”虽然可以在特定的时期起到经济上的急救,却不是长久之计。而“治愚”既贯穿于脱贫的过程中,又贯穿于脱贫之后的致富发展中。也就是说,它与人类的发展进程形影不离。金钱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一个人通过“治愚”得到的知识,却可以受用终生;一个国家通过“治愚”产生的精神面貌的改变,同

样可以使这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个社会通过“治愚”得到的思想上的进步,才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强动力。

反方:1、人类文明是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物质第一.不能想象,一个连吃都不能保证的人能有健康的身体,大谈治愚。 3、建国以来的事实说明:农民翻身了,解决了吃粮问题,这时发动了消灭吸血虫,扫盲运动

4、治愚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治愚需要不断的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治贫是从经济上给予支持,对其有一定的改变。治愚是从思想给予灌输,从思想改变。

《十二》正方:女性比男性更需要关怀 反方:男性比女性更需要关怀

正方一辩:1、相对于男性,女性要经历更多考验。

2、男人再能干也养不出孩子,生儿育女是女性的责任。女性要承受更多责任。 3、女性走向社会,寻找职业,女性不只是女儿、妻子、母亲,而且还是职业女性。女性性别工资偏低,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十分严重。

4、女性在50岁左右进入更年期,需要更多关怀。 5、女性比男性的寿命更长。

6、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男人作为这个社会中的强者没有理由不去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女人更多关怀,而现代社会中男女间的种种不平等归根结底又都是几千年男性的强权造成。

反方:1、男人心理层次问题:传统观念中,男人要坚强刚毅,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不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2、历史歌颂男人,社会要求男人,男人遭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女人。

反方四辩:两性和平共存,男人不愿意跟女人沟通,男人生病、自杀的比例是女性的好几倍,要真正关怀男性,要让表现出男性刚柔并济的一面,真正解放男性。男人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

正方四辩:女性相对于男性一直就处于弱势地位。或许表面上看似有些缓解,但其实根深蒂固的女性歧视一直就影响着这个社会。面对着就业歧视,教育歧视,家庭责任歧视,社

会观念歧视。绝大多数的女性,一方面承担着人类繁衍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担负着社会生产的重压,女性用这样孱弱的身躯扛下一切,难道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吗?其次,就男女差异方面,女性比男性更脆弱,也更易得多种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十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

一辩稿

正方:古人先学会钻木取火,而后科学家才解释了其原理,说明知难行易。

行是人对事物的作用,包括对“知”的运用;知是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观点是不同的。

理由:首先,认识发生学说,行先知后,知难行易。人一生而会行,但要像对方辩友寒窗十年是不容易的。个人求知无穷尽,人类探索也无止境。孔子到了晚年还坚持学习《易传》,纬编三绝。可见求知难。其次,辩证法告诉我们知行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知是关键。无知之行只是简单重复。有了知,才有自觉行为,才有开拓引进。知作为行的认识、概括和总结,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才会有成就。知只有长期探索才会小有所成,因而知比行难。再次,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行之不易,归根到底是不知或知之不足;俗语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说的就是此理。掌握了行的知识和方法,行便游刃有余;总而言之,知行相比,知难行易。

反方:题目把知、行分开,就是要我们讨论难易程度。不能把纯粹的认知与行动混淆。对方辩友犯的第一个矛盾就是把知包含在行中。知有两种,一是道德伦理的良知,一是科学经验的知识。在当今社会,科学道德教育普及,人们行为却更加堕落。真的是知难行易吗?儒家告诉我们“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下下。”孟子说。‘仁义礼智”是人之四端。王阳明告诉我们,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有的。难在于行。难在具体的实践。由于人心懈怠,外在环境的限制及变数。从科学经验方面来说,也是知易行难。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论证出夸克粒子的存在,但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掌握住这个概念。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人们却经过长时间才创造出原子弹。综上所述,通病是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唯认清知易行难,才能认清什么情况是不知道,是不愿意去做。所以行知行必须相互配合。明

白了知易行难的道理后,我们要对症下药,希望能药到病除。

四辩稿

反方:对方辩友所说的知实际是知跟行结合的产物。所谓的真知是要经过不断地行动做出来的,中间行的过程指的是知的过程,不是行。然而讨论这样的题目应该是让大家站在同一个立足点来比较纯粹认知跟实际行动哪一个比较难。对方辩友却用颠倒的方式告诉我们说,追求真理的过程叫做知的过程,不叫行的过程。爱迪生发明电灯用了多种金属的过程,难道不是一种行吗?任何理论存在的目的都在于能够解释世界。我方一开始强调的道德良知确实是知易行难。杀人者杀人时定是知道那是错的,但在他杀人时控制行为就是难的了。而对方辩友却说只要只要做错了就不是真知。就科学知识上的知来说,知道圆的形状容易,画出正圆却很难,即使用圆规也很难。这就是知易行难。对方辩友以有没有犯错误来对知不知作为概念,但吸烟者其实在吸烟时就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了。因为行难,所以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综上所述,第一,对方辩友在知跟行之间没有准确划分。对方辩友告诉大家追求知的过程是知,不是行。第二,用知易行难的方法较能够解释世界。因此这样的观念出现是理所当然的。

正方:对方辩友的偏误:第一,知行不分,把知看作静止的结果,把行看作动态的过程。这二者无法比较。第二,概念不清。对方说知有两种,一个是科学之知,一个是道德之知。可却大谈道德。第三,偷换辩题。对方举大量事例论证言行关系。但言不等于知。

下面总结我方观点。第一,行先知后。能行未必能知,能知必能行,所以知难行易。第二,行动中可能会遇到些障碍,这是因为知之不足,或者知之甚少,所以知难行易。第三,个人探索求知艰难,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众心齐便能泰山移。所以知难行易。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知易行难的传统观念使人轻知怯行。而轻知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立足现代,庆幸的是,中国人已经摆脱传统礼教束缚,知难行易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当今中国,科技兴国已是基本国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知识就是力量。只有知难而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展望未来,人类仍须孜孜不倦地求知。如何永保和平,我们尚无良策;如何保护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知之不足;如何从根本上抑制人性的贪婪与自私,我们仍在探求。求知是艰难的。让我们记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扛杆和支点,我将撑起地球。”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