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pdf

第37卷第5期

Journal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7(5):693-699

2006年10月

文章编号1005—9369(2006)05—0693—07

Oct.2006

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

陈宇飞1,文景芝p,李立军3

(1.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3.黑龙江省农药管理检定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葡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文章从葡萄灰霉病症 状、病菌形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抗药性、病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等方面对葡萄灰霉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葡萄灰霉病;病菌生物学特性;抗药性;病害流行规律;防治 中囤分类号:$436.63 1;$432.22;$432.2。3

文献标识码:A

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发生普遍,并随着设施栽培面积的扩大而日益严 重。葡萄灰霉病不仅是生产田中常见病害,更是 产后贮藏过程中的毁灭性病害。虽然有高效杀菌 剂和先进的贮藏技术,但每年因灰霉病造成的葡

萄产后损失依然高达50%,一般损失在20%~30% 左右。

2葡萄灰霉病病菌

2.1形态

有性态为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fuckeli—

alta(de Bary)Whetzel.),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孢盘菌 cinerea属。无性态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Pers.),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病菌分生孢子梗细长,灰 黑色,大小960~1 200斗m×16—22蚌m,不规则树 状分支,分支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其上着生许多 小梗,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形似葡萄穗状。分生 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大小8~14斗m×

6-9

l

葡萄灰霉病症状

田间灰霉病菌主要危害花冠、花序和果实, 也能危害幼叶。花序发病初期病部呈淡褐色,随 后变暗褐色软腐病萎蔫,严重时整个花序坏死, 表面密生灰色霉,稍一触动,即可到处飞扬。葡

Ixm,孢子集生呈灰色。菌核褐色,形状不规 则,大小2。4 mm×1~3 mm。菌核萌发产生子囊 盘,但葡萄园少见。

2.2

萄灰霉病在田间通常造成落花落果和果实腐烂。

贮藏阶段,浆果染病早期在果皮上出现直径

2—3

生物学特性

mm的圆形凹陷病斑,果肉仍维持原有硬度,

病斑颜色稍浅于周围的正常组织。用手轻擦病斑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菌丝在2。31℃

均能生长发育,以20~23℃为最适,菌丝的致死温

度为50 oC 1 部位,可见表皮易与果肉分离而发生局部脱落,

如果用手按压病斑则病处表皮破裂粜肉暴露

葡铀一旦染病后病程发展十分迅速、难以控

制。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下几天后即发生落粒

和果实软腐,果皮上开始聚积并产生大量灰至浅 黄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现象,使果实完全失去

商品价值。

h。在Czapek培养液中灰霉病孢子萌 发的适宜温度是18~24℃,最适为21,35℃下连 续培养24 h仅有个别孢子能够萌发,37℃则不萌

发。在5~30℃的温度范围内病菌菌核都能萌发, 在2l℃下菌核萌发仅需要1 d,5℃则5 d。

温度对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有影

响,田世平【1证明在PDA培养基上0 oC以下低温明

显地抑制菌丝生长并推迟孢子的萌发时间,但分生

作者简介:陈宇飞(1968一),女,黑龙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方面的教学与科研t作。

收稿臼期:2005—09—27 +通讯作者E—maih jzhwen@sohu.corn

孢子仍能在一4 cC下14 d后达到100%的萌发率。

不同的菌株对温度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无明

显的规律,菌丝生长对光照要求不高。分生孢子萌

万方数据

.694.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第37卷

发需要80%以上的相对湿度,在水中萌发最好, 适宜温度下,随湿度增加病菌致病性增强。病菌喜 欢稍偏酸的环境,以pH 4~6萌发率最高,在pH 为1和1 1.5时孢子不能萌发。

Yoder O

C

亡。灰霉病菌毒素属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可引起黄 瓜、番茄和油菜萎蔫,对不同科属的番茄、茄子、 黄瓜、白菜、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等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毒害作用㈣。Bc一毒素主要是botrydial和

dihyrobotrydial 2

C和CLark A研究表明,分生孢子

萌发产生芽管和侵入植物组织必须依靠外源营养物 质。Blackman证明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依靠 的外源营养液可表现为依赖和非依赖型,灰葡萄孢 为依赖型。张玉勋【21的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分 生孢子在水中的萌发率为53%,在NS液中的萌发 率达100%,水中芽管长为14¨m,0.05%NS液中 53斗m。碳源中葡萄糖对孢子萌发、侵染以及病菌 产孢有促进作用,孢子悬浮液中同时加葡萄糖 (0.5%)和磷酸二氢钾(0.8%)或加萝卜汁能促进 发病f3I。 2.3病菌致病性

种,后者是乙酸和甲羟戊酸经生物

合成转化而来,有报道其化学组分中有一系列 botrydial的衍生物和一些非类倍半萜烯化合物,

Collado等1,啾为该毒素的4种新的代谢物,其中含 一种三环倍半萜烯化合物。

2.4病菌抗药性

灰葡萄孢菌因其具有高的基因漂移潜力和较大 的种群尺度,是一高风险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菌 株,已有研究结果表明1161,用药历史和用药水平与 抗药性频率相关。

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及氨基

甲酸酯类农药(按此顺序)的抗药性类型有RRS型 (“R”表示抗,“S”表示感。RRS即为对前二类杀 菌剂已有抗药性而对后一类尚敏感)、RSS型、

SSR型。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区灰霉病菌(灰 葡萄孢)的抗药性以RRS为主,2000年灰霉病的 抗性监测结果显示,当前的抗性水平与90年代初 的抗性水平有较大的差异。近两年灰霉病菌的各个 抗性类型所占比例相对平均,RSS和SSR在被测

菌株中为主要抗性类型㈣,这与防治用药有着直接 关系。目前出现的RRR类型的菌株对灰霉病的药

剂防治是个威胁。在48个菌株中,对苯并咪唑类 表现抗性的占总数68.75%,对二甲酰亚胺表现抗 性的占35.42%,对氨基甲酸酯类表现抗性的占

47.92%。

灰霉病菌腐生性强,寄主范围广,已报道的 寄主就有235种,病菌侵染幼苗、果实及贮藏器 官引起灰霉病。目前对葡萄灰霉病菌致病力的研 究极少,但对蔬菜灰霉病菌的致病力有一定研究。 Tortora等【4j证明不同灰葡萄孢菌株致病力差异很 大,.灰霉菌对番茄栽培种的致病力高于野生种, 且随着植株年龄的增大致病力增强,同一植株致 病力随叶龄的增大而增强[51。张从宇[61对几种蔬菜 进行有伤和无伤接种灰霉病菌,结果表明,在无 创伤条件下接种可以侵染菊花、菠菜、豌豆、蚕 豆等植物。来自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灰霉病菌经伤 口可以在不同寄主果实间互相接种成功,说明不 同寄主植物间的灰霉病菌可互相引致发病。童蕴 慧同调查江苏省10个县(市),14种蔬菜寄主的32 株灰葡萄孢的致病力,发现菌株间致病力不同, 但致病力与地域及寄主无关。

对比几年前的监测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苯

并咪唑类表现抗性的菌株略有下降;对二甲酰亚 胺类药剂表现抗性的菌株所占比例下降较多;而 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表现抗性的菌株比例上升了 17个百分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二甲酰亚胺 停用了几年而改用氨基甲酸酯类防治灰霉病。徐 作廷等【18】研究证明,在药剂选择压力下,病菌产生 抗性突变体,抗药突变体表现较强的适应性,具

有与敏感菌株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并且抗药性

遗传稳定。

灰葡萄孢可产生纤维素酶、蛋白酶、脱落酸、 毒素等致病因子侵染寄主18--91。朱建兰【t0】报道,灰霉 病菌毒素(BC毒素)具很高的抗逆性,粗毒素经高 温高压处理,致病性不变。郑晓莲等|11】研究发现灰 葡萄孢毒素粗提液可抑制种子根伸长,用毒素浸茎 处理可在韭菜上引起典型湿腐症状。周毓君【,2】发现 草莓灰霉菌毒素对草莓愈伤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和内 质网的结构都造成了严重破坏,毒素具有三个组

灰霉病菌对不同类别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特点 不同,保护剂一般不易产生抗药性,专性杀菌剂则 较易产生抗性。同类药剂间往往会产生交互抗性,

分,对热较稳定。朱宝成{13也证明草莓灰霉病菌毒 素能使草莓愈伤组织细胞活性下降,细胞中毒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