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

海口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作为推动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翻译有效地推进了国际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和语言环境的差异,在实际汉英翻译过程中,若没有成功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就会出现中式英语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大量例子指出中式英语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式英语 产生原因 对策 一、中式英语及其成因分析

1.中式英语的定义。美国职业翻译琼?平卡姆女士(Joan Pinkham)在其著作《中式英语之鉴》对中式英语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认为中式英语就是一种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语又非中文的语言文字,也可称其为“具有中文特色的英语”。

一些国内的学者也对中式英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文中教授(1993)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语言现象,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英语使用者的自我审视而逐步减少或消亡。汪榕培教授(1991)认为中式英语是中国人使用的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总的来说,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由于受到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的影响,将中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应用到英语中而产生的畸形英语,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

2.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

(1)母语的负迁移。语言的迁移现象,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将其母语的语言规则应用在第二语言当中。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就会产生正迁移。但是如果学习者盲目地将母语的语法规范应用在目的语中,就会出现语言错误,我们将其称为负迁移。语言之间的差别越大,负迁移发生的概率就越高。

在中英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缺乏较好的英语水平,就会将中文的语法规范应用到英语当中,就会导致中式英语。 (2)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翻译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这也必然在另一种文化中引起文化差异和思想的碰撞。因此,这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

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人们在说话和思考时倾向于使用他们自己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中文的局限,加上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中国人在表达时会忽视西方文化,这也必会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3)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与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关

系。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模糊抽象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接具体的。这种差异导致他们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学生使用英语时经常使用模糊的词汇,这就容易产生中式英语。

二、中式英语实例分析

1.冗余??嗦。中国人的表达迂回重复,而西方人表达直截了当。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意避免重复冗余。比如: 使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原译]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改译]To balance the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在该例中,development一词冗余,去掉后意思直接明了,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

2.语义重复。中国人习惯重复表达以显示该信息的重要性,而这会导致英文的罗嗦。因此,在英译中应省略重复信息。例如:

弘扬绿色文化、生态文化

[原译]Promotion of green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ulture [改译]Promo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culture

很明显,在这句话中,“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中的“文化”语义相同,在翻译时只需译其一即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