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案

eg:《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白蛇传》中的许仙,《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

(2)幼儿对于角色的扮演是有“选择性”的。

幼儿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母亲、父亲、解放军、警察、司机、医生、教师、营业员、理发师。

男女性别差异:男孩更爱扮演父亲、叔叔、司机、警察等具有明显男性特征的角色。女孩更爱扮演妈妈、医生、护士等。

受经验影响:另有研究表明:住院的孩子比不住院的孩子更倾向玩医生看病、打针等游戏。

(3)游戏中物品的假想性

游戏中以物代物的特点,都与他们所想象的、不与眼前的东西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Q:积木、沙、树叶、草、石头可以假想成什么? 3、假想游戏动作和情景的——概括性

儿童在游戏中不是单纯地玩玩具:听诊器、方向盘等,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如,医生看病、司机运乘客、送小孩看病、去公园玩、去串门、做饭、买菜等,

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概括的、压缩的动作。

如,为病人看病、妈妈抱娃娃、喂娃娃等是医生、母亲动作的概括。 Q:什么是游戏规则?你能举例吗?角色游戏有游戏规则吗? 4、游戏规则的内隐性

游戏中的规则是明显的,制约着每个参加者的行动,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

但是在角色游戏中,规则是内隐的,包含在每个角色中。

如,正确地表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物应有的动作、态度,及别人与之的相互关系、语言、声调、思想感情等,就是角色游戏规则。

孩子们有时虽然知道自己是在游戏,是“假装”的,但他们总是试图尽可

11

能准确地再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人们的生活活动。

常见孩子说:不是这样的,医生看病要先挂号,才开药,先用酒精消毒,才打针,等,正是内隐性规则的体现。 5、游戏主题的社会性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环节与要点 (一)角色游戏的前期准备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参观、看图书、听故事、旅游、参加社会活动等) 2、提供适合的场所及丰富的游戏材料。 1),设置相对固定的游戏场所

2),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 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角色游戏的现场指导

1,鼓励和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确定游戏主题。 2,教会幼儿分配游戏角色。(自己报名、推选、轮流) 3,观察幼儿游戏,参与幼儿游戏,给予适宜的指导。 (三)角色游戏结束环节的指导

1,愉快地结束游戏,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幼儿,让幼儿做好准备。

注意以游戏的形式结束游戏,如火车到站了,医院下班了,娃娃睡觉了。

2,引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和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评价游戏,丰富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

三、不同年龄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共同特点是:

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再现。

过程性——从开始到结束有完整的过程,所占时间较长,条件较复杂。

变化性——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内容随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1、小班

(1)特点:小班儿童处于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的高峰时期。

12

对模仿成人的动作或玩具感兴趣,角色意识差; 游戏的主要内容是重复操作、摆弄玩具; 游戏主题单一、情节简单;

儿童之间相互交往少,主要是与玩具发生作用,与同伴玩相同的或相似的游戏。 (2)指导

①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儿童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儿童平行游戏的需要; ②教师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儿童游戏,也可以游戏中角色身份加入进游戏中,在与儿童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

③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 ④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2、中班

(1)特点:中班儿童由于认知范围的扩大,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儿童丰富多了;

处于联合游戏阶段。

想尝试所有的游戏主题,有了与别人交往的愿望,但却还不具备交往的技能,常常与同伴发生纠纷。

中班儿童在游戏中有较强的角色意识,有了角色的归属感,他们首先会给自己找到一个角色,然后带着这个角色去做所有想做的事。 表现出游戏情节丰富,游戏主题不稳定,儿童在游戏中频繁换场的现象。 (2)指导

①根据儿童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儿童玩多种主题或相同主题的游戏。

②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游戏的情节节及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

③通过讲评游戏引导儿童分享游戏的经验,以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 ④指导儿童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并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以便

13

帮助儿童进一步与同伴交往,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 3、大班 (1)特点

大班儿童游戏经验相当丰富,在游戏中能主动反映多样的生活经验。 游戏主题新颖,内容丰富,能反映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有计划地游戏。在游戏中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2)指导

①引导儿童一起准备游戏的材料及场地。教师一般较多地用语言来指导大班儿童的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②观察儿童游戏的种种意图,给儿童开展游戏提供练习的机会和必要的帮助;

③允许并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点滴创造,通过游戏讲评,让儿童充分地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学会学习和创造,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

4.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与合作方法。

直接呈现发:如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

简介呈现发:通过反面事例,让幼儿讨论,最后引出交往技巧—与人协商。

合作方法:可以用表扬、榜样、强化的指导幼儿合作。开展游戏前,应与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问题要协商解决;当材料不足时,可以轮流或共同使用;当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寻求同伴或成人的帮助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5.观察游戏。 观察要点 发展提示 自我意识 社会经验范围 行为的主动性 能否清楚地分辨自我和角色、真和假的区别 出现哪些主题和情节 动机出自物的诱惑、模仿、意愿 14

表 行为仅仅指向物还是指向其他角色 行为指向哪些相对应的角色 社会交往、语言表达 社会关系认知 社会角色认知 行为的目的性 认知风格 表征思维的出现 想象力 思维的抽象性 思维的变通和灵活 思维的变通和灵活 创造性想象 群体意识 交往的主动性 独立性 交往机智 情感能力 征 行为与角色原型的行为、职责的一致性程度 行 同一主题情节的复杂性和持久性 为 行为是以物品为主还是以角色关系为主 是否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 同一情节中是否使用多物替代 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程度 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 用不同物品进行同一替代 对物品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更多主动与人沟通还是被动沟通 合 作 行 为 更多指使别人还是跟从别人 是否会采用协商的办法处理玩伴关系 是否会同情、关心别人和取得别人的同情和关心 交往合作中的沟通语言 语言与情感的表达与理解 是否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他人 6.结束游戏

游戏时间快到时,提前提醒幼儿,以便做好结束游戏的准备。

自我意识 选择好游戏结束时机,最好是在幼儿兴致转低但还保留游戏兴趣的时候。 游戏结束的形式注意趣味性。如超市到点要关门了,影楼下班时间到了。 7.本环节重点指导方面

围绕本次游戏目标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要预设游戏中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四、分享交流

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