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题. 个体行为也带有普遍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个体行为也带有普通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行为的自发性、行为的因果性、行为的主动性、行为的持久性、行为的可变性。 第40题. 影响个体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人的行为的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其中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状况、生理需要、生物节律规律。心理因素包括: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思维、认识,个性倾向性心理特征:价值观、理想、信念、态度。个性非情向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文化因素:个人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专业技术、置业道德观念、礼仪等。经济因素: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第41题. .何谓人本管理模式?
答:“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即人本管理模式,泛指在管理的一切活动中, 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
置,在手段上, 着眼于最充分地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目的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组织效益的最大化。
一、判断题(共35题,每题2分)
第1题. 双因素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工作本身对员工的价值和激励作用。
对
错
第2题. ERG理论不仅认识到满足—上升的现象,更揭示了挫折—倒退的现象。
对
错
第3题. 成就需要强的人对组织是十分有害的。
对
错
第4题. 动机激发力量的大小等于该目标对人的效价与人对能达到该目标的主观估计的乘积。
对
错
第5题. 当员工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对
错
第6题.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和挫折理论。
对 错
第7题. 惩罚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
对
错
第8题. 归因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一个人的知觉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
对
错
第9题. 强化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对
错
第10题. 受挫的大小与个体的动机密切相关。
对 错
第11题. 激励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来实现组织目标。
对
错
第12题. 工作激励的关键就是使工作丰富化。
对
错
第13题. 制定目标是组织发展和管理本身的需要,与员工无关。
对
错
第14题.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
对
错
第15题. 美国的罗伯特?豪斯和迪尔教授提出的综合激励模式对管理者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即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必须从内激励入手。
对
错
第16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五个需要可以同时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
对
错
第17题. 惩罚是指通过不提供个人所期望的结果来减弱某人的行为。
对
错
第18题. 根据波特—劳勒模型,激励的程度取决于效价和期望值的吸引力。
对
错
第19题. 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
对
错
第20题. 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项目,但他却想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想而不得,他很苦恼,他这种挫折感源于个人过于狂妄,目标太高。
对
错
第21题. 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固定间隔的强化方式。
对
错
第22题. 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对
错
第23题. 根据期望激励理论,增加职工的工资就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
错
第24题. 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对
错
第25题. 根据赫兹伯格的理论,公司的人际关系属于激励因素。
对
错
第26题. 需要引起行为、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动机。
对
错
第27题. 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
对 错
第28题. 职务外满足是指通过工作过程本身来使员工的需要得到满足。
对
错
第29题. 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对
错
第30题.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
对
错
第31题. 群体规模越大,工作绩效越高。
对
错
第32题. 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对
错
第33题. 任务角色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对
错
第34题. 维护角色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阻碍者。
对
错
第35题. 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产生合力、人际接触、人际的需要。
对
错
主观题 共6题(满分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