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内容提要】:发展观与政绩观紧密相连。发展观引领着政绩观,

政绩观体现着发展观, 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才能“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创造出真正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政绩。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政绩观 领导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指出:“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包括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又进一步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总书记的这些要求, 内涵丰富, 意义深远,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与政绩观紧密相连。发展观引导着政绩观, 政绩观体现着发展观。如果说,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就是要明确“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那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明确“为谁发展”的问题。只要领导干部都能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发展观的指导下为民求政绩,都能在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政绩观的支配下科学谋发展, 我们就一定能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开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一、政绩观反映领导干部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根本态度

政绩, 是党政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绩效, 简言之, 政绩即工作成果。作为工作成果, 政绩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党政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从而成为评定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基础。作为行政行为的结果, 政绩是客观存在。政绩观, 是领导干部对工作成果的认识, 对自己行政行为的价值判断, 是主观认识。同样的工作成果, 由于认识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是了不起的政绩。有的人却认为不是什么政绩, 甚至是劣绩;同样做一件事, 有人认为干得值, 有人认为干得不值。正因为有不同的政绩观的引导, 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就大有差异。在实践中, 有的领导干部创造的政绩实实在在,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其政绩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让人民群众都得到极大的好处。这样的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十分明确, 就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而有的领导干部, 其“政绩”让人们看不见、摸不着, 感受不到, 或者虽然看到了, 得到的却是负面感受。这些人为了堆积自己的“政绩”,非常善于在媒体上制造工作成绩, 为此不惜弄虚作假, 把芝麻说成西瓜。在这些人的政绩观中, 长处是自已的,短处是别人的;成绩统统揽过来, 失误全都推出去, 可谓出“政绩”不择手段。说到底, 这些人的政绩观也十分明确, 那就是把分内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全都当成了自己步步高升、谋取自己私利的垫脚石, 当成了向党和人民要地位、争利益的凭据。可以说, 领导干部的政绩观, 反映了其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 建立什么样的政绩观, 取决于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观点。领导干部的头脑里, 如果有正确的思想路线、群众观点和政绩观在起作用, 就能引导自己“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如果是错误的政绩观

在作祟, 就会把自己引到既害人又害己, 也一定会损害人民利益、贻误国家事业的歧路上去。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保证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是更好地贯彻党的宗旨的需要。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它要求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工作中埋头苦干, 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造福人民。

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干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扎实的政绩, 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先进文化的进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反, 在错误政绩观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也一定是与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要求背道而驰的。现实中, 一些领导干部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支配下, 或违背客观规律, 盲目追求高指标, 铺摊子, 上项目; 或大摆花架子,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其炫目的数据中隐藏着经济危机, 其靓丽的表象遮掩着腐败, 根本经受不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和人民群众检验。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我们党最大、最现实的政绩, 是可以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政绩, 是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政绩。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党, 关键在人, 归根到底要靠领导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同党员、人民群众一起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 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实实在的业绩, 才能使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树立正确树的政绩观,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领导干部是一个地方的当家人,作为一个执政党来说,就是整个国家的当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