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半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1、山东半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项目简介: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出以农业高校为主体适合地方发展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至关重要。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结合科技成果推广的相关理论,利用数据分析、文献阅读等方式,从供需双方角度开展系统分析,探讨了推广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青岛农业大学主要通过校地合作、科技入户、成果转让、资金立项等方式进行成果推广。过程中成果本身、经费、配套体系以及农户条件等因素都对推广效果产生了影响。结合其他地区经验,提出了提高科技成果水平、拓宽经费渠道、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全部完成人排序及对项目的贡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姓 名 李军 李华 孙腾飞 苏念思 薛丽军 尹延兰 刘艳红 徐静 刘一洁 工 作 单 位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对 成 果 创 造 性 贡 献 负责人 项目协调 文献整理 数据分析、调研分析 调研分析、论文撰写 调研分析、论文撰写 档案整理 调研 调研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2、酿酒葡萄皮渣的高值化综合开发和利用

项目简介:

以酿酒葡萄皮渣的综合利用为核心,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快速浸提等现代分离技术提取葡萄皮渣中的功能性多酚和油脂,利用超微粉碎、微胶囊化等高新技术开发抗氧化、美容类功能性、高附加值食品,实现零污染、零废弃物排放。

1、分别收集17种葡萄籽(包括鲜食和酿酒品种),整理了其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更科学的脂肪酸前处理和分析方法,并对自各自脂肪酸种类和含量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为葡萄籽油鉴定奠定了基础。

2、综合应用溶剂浸提、超微粉碎和微胶囊化等多项提取技术,系统地对混合地葡萄皮渣进行分离,获得葡萄皮、葡萄籽、葡萄籽油葡萄籽多酚、葡萄籽原花青素、葡萄籽低聚原花青素和花色素,以及残渣发酵饲料和肥料,从而实现葡萄皮渣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以及最低限度的排放。

3、建立并优选葡萄皮渣中多酚提取工艺,葡萄多酚提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功能性多酚纯度较高,其中OPC纯度达到85%,葡萄色素纯度达到95%以上;

4、通过筛选优化工艺开发了葡萄籽粉和脱脂葡萄籽粉2种:针对性地进行葡萄籽超微粉的前处理工艺,即通过优化葡萄籽炒制工艺参数,获得感官质量更优的葡萄籽超微粉;通过最大限度脱脂获得脱脂葡萄籽超微粉,从而获得更多品类的葡萄籽粉产品。

5、将葡萄籽粉、桑叶粉用于葡萄酒发酵或陈放,从而生产特定成分强化的葡萄酒,申报国家专利。

全部完成人排序及对项目的贡献: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姓 名 俞守能 孔维府 李景明 李光武 邹积华 阎立江 王鸿磊 沙坤 工 作 单 位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对 成 果 创 造 性 贡 献 组织安排、技术指导 皮渣超微粉碎 葡萄及其皮渣分析 食品工艺组织实施 饲料肥料发酵组织实施 食品复配工艺 皮渣发酵工艺 功能食品

9 10 11 邵蕾 梁树乐 李红娟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肥料饲料工艺 肥料饲料应用 葡萄酒发酵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3、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项目简介:

(一)、研究分析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收集、运输与暂存技术,提出分散式与规模化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收集、运输与暂存技术。

通过研究分析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秸秆及粪便的收集储运方式及国内大型秸秆利用企业的收集、运输与暂存技术。分散型的秸秆及粪便收集运输及储运模式仅适用于秸秆及粪便资源丰富、竞争性用途少,原料供应充足、运输距离短的地区,但是秸秆及粪便的质量难以保证。集约是秸秆收集储运质量能够保证,秸秆的利用率也得到到提高,但是大量收存储运秸秆体积大密度小增加了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因此减少体积、增加密度将成为关键技术。研究了规模化养殖场的粪便沼气化、食用菌养殖的无害化增值处理技术及生态法养猪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在烟台康寿源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示范该项技术,取得污水的零排放、生产环境臭气少的良好效果。 (二)、研究了作物秸秆工厂化、简易设施发酵转化技术和食用菌养殖技术,最大限度提高秸秆生物转化率。

完成 “工厂化培养料适氧发酵”、“简易设施不同模式的发酵”、“不同培养原料及配方对比”、“不同模式种植技术”、等对提高生物转率影响的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跟踪系统测定了的双孢菇培养料发酵、养殖过程培养料各种微生物、PH值、含水量、总糖、总氮、还原糖等指标的变化和规律,研究了各种指标对生物转化率、产量的影响。

通过研究探索解决了双孢菇种植的原料资源、培养基配方、培养基发酵等关键技术问题。

1、首次研发增加了工厂化玉米秸秆和简易设施沼渣培养基配伍配比。扩大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2、创新了工厂化适氧发酵技术,即在30min一个周内通氧10min为最适通氧量,较6min提高生物转化率,单产提高22.1%。

3、首次对双孢菇栽培全过程进行了监测、化验,测定获得数据2300余个,探索了生物转化机理。

上述研究成果具有多项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培养料资源的扩大、工厂化适氧发酵技术研发,生物转化机理的研究均为双孢菇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经过技术查新和专家验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完成了菌渣“肥料化”、“沼气化”、“饲料化”的利用研究。 通过对菌渣成分的分析及试验结果初步集成菌渣综合利用技术,即菌渣的肥料化(蔬菜)、饲料化(蛴螬、蚯蚓)、能源化(沼气)。该技术具有增加循环,提高效益,延长生产链条,增加循环环节,提高秸秆的利用效率。 以菌渣为原料做成的有机肥料在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校内外基地中试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作物产量提高30%以上,并且品质口味俱佳,价格倍增,病虫害明显少于对照,以菌渣喂饲料进行蛴螬、蚯蚓养殖,效果良好;进行的沼气应用的试验,可产沼气45M3/方。

(四)、集成了双孢菇工厂化、简易设施种植两套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和菌渣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特别是总结熟化了简易养殖过程中“三适”“三调”“三控”的技术规程;完善了“秸秆—食用菌—菌渣再利用(饲料)——还田”循环链的技术环节,建立起该循环模式的技术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的高效利用。在山东久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牟平养殖分公司进行技术示范,年转化消耗农作物秸秆1.65万吨,畜禽粪便1.45万吨;养菇后产生的菌渣5万方,既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又可以利用所含丰富的菌丝蛋白生产高蛋白饲料,亦可作为沼气原料,形成农业的良性循环,是农业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是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成功模式。

全部完成人排序及对项目的贡献:

序号 1 2 3 姓 名 俞守能 张建华 李兴佐 工作单位 承担的主要研究任务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课题的总体设计、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废弃物资源调查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秸秆的收集、运输与暂存技术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李国学 邹积华 由宝昌 崔从光 李青 于立芝 王建敏 林富强 王宁宁 王德安 丁 强 李同云 中国农业大学 粪便的收集、运输与暂存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工厂化双孢菇养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培养料工厂化最佳发酵关键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简易设施养殖最佳的发酵方式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不同粪源双孢菇简易设施养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双孢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各种指标的变化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双孢菇品质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菌渣成分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菌渣的沼气化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菌渣的肥料化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简易双孢菇养殖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菌渣饲料化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4、城市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及农用安全性评价

项目简介:

本项目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总量测定和化学形态分析。(2)污泥处理后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有机污染物的消除情况。(3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4)污泥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生产工艺。(5)不同形态肥料对污泥有机-无机复合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的影响。(6)通过盆栽、田间试验研究污泥有机-无机复合肥中不同形态氮肥对植物根际、土壤pH值的影响,阐明氮肥形态对土壤中重金属化学行为及植物吸收的影响。(7)通过盆栽、田间试验研究污泥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8)城市污水污泥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农用安全性评价。

全部完成人排序及对项目的贡献:

序号 1 2 姓 名 邵蕾 王丽霞 工 作 单 位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对 成 果 创 造 性 贡 献 主持人 蚯蚓堆肥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