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分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关键词:材料 差异 发展历程 审美观念
(1)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使中西方建筑材料有差异;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比较讲究写意抒情。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是中西方建筑空间布局不同的重要原因;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内向的封闭心态,甚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还有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并且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表明有将自然统缆于内部的取向。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把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所以可以总结为,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就拿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3)建筑的发展历程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的创新精神。
(4) 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显现了中西方建筑价值观的不同;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
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侬神庙的总构思为两个正方形;米兰大教堂的总构思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
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
(5)中西方建筑的色彩装饰和艺术风格预期社会阶级信仰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华丽的色彩能彰显出统治者的至高无上以及天朝的富强。而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永恒,庄严,崇高。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发展历程·建筑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有的源于物质文化,文学理念,有的源于审美观念。。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从而产生了不同建筑风格。
参考文献:
1、《外国建筑史》 陈志华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编写组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著 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4、《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 王淼洋、范明生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外建筑史》课程结课论文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及分析 学生姓名: 李小庆 任课教师: 郝佳音 所在院系: 人文学院 所学专业年级:2013级空间环境 2015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