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品德课题研讨会议交流材料 基于核心素养 创新活动设计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秭归县实验小学品德课题组
2014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发展目标。
针对上述要求,我校品德教研组于2014年9月和2016年4月分别向省、市教科院申请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的立项。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品德教师通过主题活动设计,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在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以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格三大核心素养。近年来,我校品德课题组在县、市品德教研员和各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老师围绕“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和“主题活动创新设计”开展学习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校该课题研究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解读三本“书”,梳理素养要点
当今教育以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品德课程教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内容选取上紧扣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目标体系,严格遵循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形成的规律,选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范例教学内容,将相关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合并编写。
为了让品德学科教师了解教材的素养培育要点,课题组组织教师深入研读三本“书”,即“课标”、教材和学生,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梳理出各年段品德教材培育要点。下面以一、二、六年级教材为例来谈一谈:
1、一上《道德与法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适应学校新生活;第二单元“小学生守规则”: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纪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第四单元“冬天的快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四个主题内容基于学生生活视野,主题活动简洁、清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从儿童熟悉的小事情入手,有利于儿童通过心灵体验、感悟、实践,形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淡化了生活与学习的痕迹,寓教育与无形之中。
2、二上《品德与生活》素养培育要点
第一单元“生日的祝福”:感悟亲情,有集体意识,有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美丽的秋天”:亲近秋天,有保健常识,正确预防疾病;第三单元“动手动脑更聪明”:爱动脑,探究新事物;第四单元“你好,人类的朋友”:保护动植物。四个主题内容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梳理了学生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和道德冲突。教材强调活动的主题性与创造性,教材活动丰富有趣,为儿童的思维和道德创造性发展留下空间,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六上《品德与社会》素养培育要点:第一单元“珍爱宝贵的生命”:珍爱生命,自护自救;第二单元“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知法守法,对集体和社会负责任;第三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关爱地球,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第四单元“探索人类文明的足迹”:探索文明成就,崇尚科学精神。四个版块主题活动相对独立,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以个人为起点,为学生喜闻乐见,趣味性强,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创新活动设计,培育核心素养
从学科角度讲,要为学生素养而教,学科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主题活动设计要适应学生素养发展而创新。
1、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化基础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杜江萍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环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 (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形成了基本的素养。
2、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自主发展素养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
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姜勇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一课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孩子们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由于地域气候的区别才造成了地球上的人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区域不同、人种不同、地位相同,大家都在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3、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素养,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乔德智老师执教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时,设计了一个“实践体验”主题活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乔老师联合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扫帚、铁撮、水桶、消毒液、清洁球,来到清扫的路段,仔细清扫街面以及人行道上的垃圾;用小铁铲将路上的“牛皮癣”一点点清除干净;有的地面泡泡糖粘在地上,学生先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洁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大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