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境?

如何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境?

在今年的中国“两会”上,养老并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养老”的字数虽然比去年多了一倍多(14:6),但似乎并没在“两会”上形成特别的热门的话题。倒是新华社在“两会”期间发的一篇“养老不能靠政府”、呼吁“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助力破解全球养老难题”的文章,在社会引发众多议论。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从当初的 “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到“养老不能全靠政府”,政府是不是开始甩包袱了。

这也许多少反映了当今日趋老龄化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养老问题的困境。而笔者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田园抱团养老的新路径,恰恰为化解当今日益严重的中国养老问题,提供了一种既不需要依赖政府、又不增添子女负担的新型养老模式。

在上篇文章(《乡村振兴,希望在城市中产阶级》)中,笔者阐述了打通城市居民逆向流动到农村的政策体制、政府开辟城市养老退休人群到乡村田园养老的“阳光大道”后,将会有大量的城里人到乡村养老。读者对这点的疑问不多。但是,真正能去乡村加入田园抱团养老的人口总量究竟会有多大、能不能占到城市养老人群的三分之一、乡村养老的市场潜力及人口总量能不能达到七八千万,有人对此表示质

疑。

确实,在政府打破政策门槛、允许城市养老一族到乡村“桃花源”实现田园养老的政策大门打开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新上山下乡”,这个基本的总量不厘清,就难以对乡村养老这个未来第一消费产业的“黄金组合”意义和作用和影响有足够的重视。

这里首先应该弄清几个基本的问题:首先,中国城镇退休养老的人口总量究竟有多大;其次,能够到乡村田园养老的比例有多少;最后,才能算清真正迫切需要到乡村田园养老的人口总数。

对于第一个问题,中国城镇现有的退休和养老人群总量究竟有多大,这方面要有全面的认识。

当前中国的退休年龄是从50岁开始(企业的女职工),加上就业方面出现的4050问题(女性40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实际从50岁开始退休的人群比例会更大。

而以60岁为标准的社会老龄化程度和养老问题,在中国的现状和趋势又是怎样?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6.1%,到2030年占比将达到25%左右;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5年7月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的中位数

(该指数通常也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高达49.6岁(2015年为37),这比欧美一些国家将“更显老态”(届时瑞典、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预测数据为40岁出头)。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口,到2050年将占到中国全部人口的36.5%。

而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已出现加快上上势头。2008年至201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从12%提高到13.26%,年均增长0.42%个百分点,2011年后,每年增幅都达到0.6%百分点。

2017年下半年公布的民政部“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

比这个全国平均数”更能反映城市养老问题严峻性的,还是在一些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更是高出全国平均数的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还有逐步加快之势。

上海的相关统计数据,可提供这方面佐证。据上海市统计局和民政局发布的消息,2015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435.95万,占总人口比例已首次突破30%。据预测,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