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 第一周
一、简答: (一)经史子集;
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
(二)论道;
中国人所说的哲学。讨论研讨,道理。论道者:哲学家。
二、分析:
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厘定学堂章程折》:“无论何等学堂,均……
俾:希望。心术:心思。壹:彻底。纯粹端正。瀹yuè:疏通。智慧才识。技艺能力。务:追求。期:盼望希望。仰:旧时公文用语。上行文中用在“请、祈、恳”等字之前,表示恭敬;下行文中表示命令。副:相称,配得起。造就:培养。流弊:滋生或沿袭而成的弊端。
张之洞生于晚清社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典型的“过渡型”人物,他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反对、否定新文化新思想的政治伦理层面,一方面又愿意接受其技术艺能方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 今天依旧适用。
三、论述: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请
1
据此谈谈大学对于人生之意义,以及你关于大学之理想。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
“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
“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大学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学时应当学习三件事,一是学知识学文化,为将来人生道路尤其是事业打好基础。二是丰富内心情感,一般来说现在的大学生都要远离家乡、父母、曾经的伙伴,大学的友情、爱情、师生情将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三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大学里能接触到更多的哲学课堂哲学大师,把握好这个机会开始对人生系统的反思,并且将这种反思持续下去,争取成为一个德性高的人。其实不论是大学还是人生的什么阶段,都应当是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大学要学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战略的远见。
第三周 一、简答:
(一)孔子作六经;
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
2
二、分析:
(一)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
国无历史;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
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级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
(二)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孔子说:‘各国史书(褒贬善恶)的原则,我私下里取来(运用到《春秋》中去)了。’”
“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尧舜尽管至善至美,他们究竟如何治理天下却是无从知晓的了。即使夏商二代的典章制度,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也已无法详知。唯有西周去今未远,文献足备,是今日君主效法的最好楷模。所以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实际上是指他心目中周文王、武王、周公所确立的美好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从基本精神上来说即是“仁”,从政治措施上说则是“仁政”,这才是孟子所言的根本之处。
先秦儒家,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全力以赴地致力于通过对西周遗留的文化典籍的重新阐释来建构完整的社会价值系统,从而达到恢复社会秩序的目的。
孟子所关心的并不是采诗制度本身的有无,而是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是否还
3
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诗亡”的真正意思是诗失去了往昔在政治、伦理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由于诗的功能与“仁政”直接相关,因而诗的功能的丧失就成为“仁政”毁坏的重要标志,这才是孟子痛心疾首的事情 建构一套话语系统来干预社会现实。
“诗亡然后春秋作”主要是从功能角度来说的———《诗》曾是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文本,随着时代的变化,《诗》的功能渐渐失去,于是儒家又选择了《春秋》作为继续发挥社会教化功能的儒家话语系统。传达同样一种价值观念以达到赏善罚恶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这就是《诗》与《春秋》最根本的相通之处。 “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
第四周
一、简答: (一)七经; 六经和论语。 二、分析:
(一)程子《外书》卷六,条七六:“人无权衡,则不能知轻重;圣人则不
以权衡而知轻重矣。圣人则是权衡也。”
权衡:法度;标准 轻重:适当限度或分寸,事情的主次
(二)六经是中国人的“旧约”,《论语》是中国人的“新约”。 六经是孔子手定。孔子删诗、叙书、订礼、正乐、传易、作春秋,六经是中国人的
4
精神、圣经所在。
(三)孔子是《论语》的“作者”。
《论语》的著作权不是孔子,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但是是孔子赋予《论语》道理、原则、思想。孔子不是文献的作者,他只是述而不作,他是《论语》的奠定者。
(四)圣、经、道“三位一体”。
圣指圣人,即孔子,经指七经,道指道理。圣人是人格化的道理,圣人也是人,我们不应该神话、误解圣人。七经是经典化、文献化的道理,是可观可读的。圣、经、道的根本其实是一致的,就是要学习道理学习哲学。
如果圣人在世,就直接观察他的一言一行,看道理是如何再他身上体现的。
第六周
一、简答:
(一)道术与方术
出自《庄子·天下》“道术将为天下裂”,指思想从一个整全完备的时代进入一个碎片化、不完美的时代。这句话形象而深入地描绘出周代学术发展的轨迹。对应了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化。
(二)先秦诸子十家
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指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法家、杂家、小说家。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
(三)四科十哲;
四科指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也是经史子集划分的来源。十哲指各科的代表人物,德行:颜子、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予(子我)、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