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味精(Monosodium),又叫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料,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成品为白色柱状结晶体或结晶性粉末,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增鲜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味精从1909年以商品的形式问世以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味精的制法多种多样,但对于人们来说对其需求是一样的,是生活必需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味精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味精的生产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 味精是以粮食为原料经糖化、发酵、谷氨酸提取、精制等工序制得,在谷氨酸发酵制取过程中只有约3/5的原料转化为味精及副产品,而2/5的原料进入废液中,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原料利用率低,发酵废液干固形物含量达10%-12%,废水指标CODCr高达35000-40000mg/l,从而造成高浓度有机废水污染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等行业突出问题。
上述的原料利用率底,废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索一条既有较低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又能够取得较好的环境保护效果的现代化味精生产之路,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味精的需求,实现可绿色的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味精的低成本低污染,就必须实现规模化工厂生产,实际经验表明,只有万吨级以上的味精工厂生产,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本设计进行年产4万吨味精工厂初步工艺设计就是为了在理论上和对现实模拟的基础上给出数据和理论支持,因此该设计具有一定的用价值和环保意义。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加之由于对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了解程度有限,本设计中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味精是鲜味调味,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普遍应用于生活。但谷氨酸以及其它胺基酸对于增强食物鲜味的作用,在20世纪早期,才被人们科学地认识到。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菜田菊苗发现了一种,昆布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这种味道,池田在许多食物中都能找到踪迹,尤其是在海带中。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1]。池田教授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这种风靡整个日本的“味之素”,很快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风靡全世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味精,又名“味之素”,学名“谷氨酸钠”。其世界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Ritthasen(里德豪森)博士从面筋中分离到氨基酸,他们称为谷氨酸,根据原料定名为麸酸或者谷氨酸(因为面筋是从小麦提取出来的)。1908年日本东京大学池田菊苗实验,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水解得到的L-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都是有鲜味的。
第二阶段:以面筋或大豆粕为原料通过水解的方法生产味精,在1965年以前都是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个方法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耐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味精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自1965年以后我国味精厂都采用以粮食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得到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上增加了一种安全又富有营养的调味品,用了它以后是菜肴更加鲜美可口[2]。1.1 味精的理化性质
味精即谷氨酸钠,是L-谷氨酸的单钠盐,又称味素,学名α-氨基戊二酸钠,含有一分子的结晶水,分子式为NaC5H8O4N·H2O,分子量为187.13。
味精和谷氨酸都有旋光性,有D-型及L-型二种光学异构体。当D-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