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

摘要: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它对日本人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日本武士道的历史、渊源、优势与劣势、要求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全面的解析。文章还探讨了武士道的来源神道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 武士道 神道教 战争 好色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由汤姆克努斯饰演的美国退伍老兵,越洋西渡为正值明治维新的日本,训练新采购的美式装备。但由于当时日本国内还有为数不少的保守派拒绝维新变革,执意保留武士势力,而且处处与明治政府对抗。在一次的政府军清剿武士残余势力的时候,主角不幸被俘。其后在与叛军首领的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开始慢慢对这帮“野蛮人”的怪异行为有所理解。在最后一次与政府军的血腥清剿作战中还是难逃历史的抉择,全军覆没在半自动的机枪之下,而主角最终感悟到“武士之道”的真谛,为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对天皇的忠诚而作出选择,与叛军首领双双切腹阵亡,结尾略带悲情色彩。“信念、忠诚、献身”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武士道”所倡导的核心主题。这让我对武士道充满了好奇。 武士道的渊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道。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 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神道教的信念基础就是不分是非。因而武士道在人格上容易导致极端的两重性:自狂而又自卑;信佛而又嗜杀;注重礼仪而又野蛮残暴;追求科学而又坚持迷信;欺压弱者而又顺从强者,等等。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绝对的价值。如果“父有过”,子“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但是如果“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武士道论者认为,儒家的“士道论”乃在粉饰贪生怕死的私心,慎于人伦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选择生死,则面对死却不干脆去死。唯有纯粹彻底的觉悟死,才是武士道强人之处。武士道彻底的觉悟死了,他的容貌、言语、起居动作,也就与众不同。武士社会尊重礼仪,不光是封建社会阶层秩序的尊从,更进一步说“礼仪端正”,才是武士强人一等的表现。武士要“死的干脆”,君要你切腹自杀你就得切腹自杀,这是日本镰仓武家时代以来的传统。

武士道的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愿意付

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的历史

武士道完成于德川幕府時代,来源于神道教、佛教、阳明学。从神道教中,武士道得到了忠于主君,尊敬祖先;从佛教的禅宗(主要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得到了平静、沉着、不畏死;从儒学中得到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

武士道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江户时代之前,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之后。

1.江户时代之前:主要崇尚个人荣誉与家族荣誉,讲究个人实力,不尚下对上的忠诚,也就是流行以下剋上,提升个人与家族的政治威望,代表典型是足利尊氏、明智光秀。 2.江户时代:幕府为了安定社会,制定诸多武家法规,其中吸取了许多佛家思想以及朱舜水阳明学说,包括修养(安天命,尽忠孝,讲仁义),本份,得主尽忠,忠于主君,不顾身家,报恩,克己,面对逆境而不动摇,以內在的修行,稳定武士阶级的伦常,外在上也以严格取缔的方式约束对上不敬的行为,把社会带向和平稳定的方向,代表人物是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蔭,這些武家法規,就形成了现在所谓的武士道,這使得武士有了恆常效忠对象。 3.明治时代之后:因实行四民平等、废刀令,使武士的地位被削弱,但而后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武士道再度被提倡,并被强调成对天皇的彻底服从与勇武。

经过十二世纪晚期的发展,武士道在16世纪成为成文的准则。当19世纪中叶,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结束,封建制被废除以后,武士道也被遗弃了,但他的影响,主要在军队中,仍然存在。

武士道的优势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美德。只要武士忠于天职,就能得到荣誉。这种不计代价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使得武士不会避开堪称无谓的自我牺牲。被敌人团团围住,仍然英勇厮杀的武士,以武士道的标准看,并非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为乃是武士由衷忠诚的具体表现。关于这一点,以现代的观点来看,不免有些奇怪,甚至是自杀的行为。事实上并非如此。比起欧洲的骑士精神来说,一点也不稀奇。

受到武士道深深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对一切来说,还在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奋力一试,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得一死,也比毫不尝试来得好,因为武士完全不用考虑自己的得失,而勇向前。不过这种精神仍然无法阻止部分武士自阵中逃走(毕竟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困境。武士必须智勇双全,无谓的性命是错误而愚不可及的行为。像是经常出现的城内守军开城迎击敌人的自杀行为,就得用武士道重新审视一番。出城迎击围攻城堡的敌军,不啻是自杀行为,但要是能牵制敌军,让领主有时间击退敌军,就是忠义和英勇的表现,而不是自我毁灭的冲动。

武士道的劣势

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为规范一样,也有负面的地方。

武士经常残酷的对待俘虏,因为俘虏放弃了武士道。许多武士的敌人在作战后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遭处决。不像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和骑士被俘(通常会被监禁数年)可以用赎金赎回,日本人的作战方式从未采取用金钱换回俘虏的类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战场上被生擒,通常都会不光彩地死在俘虏者的手下。

武士道相传也讲究义、忍、勇、礼、诚、名誉、忠义等德目,但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中世纪的镰仓时代,源氏家族亲兄弟(源义朝、源为义、源为朝),骨肉相克杀戮,

而断了源氏的正嗣。又如因北条氏的策谋,功臣们也就断了命脉。日本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的,松永弹正叛逆弑君即将军义辉;有杀父亲的,斋藤义龙杀其父斋藤道三;有杀兄长的,今川义元为了继承家主地位,在长兄死后,杀戮次兄以及其一切支持家臣;有杀亲子的,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听织田信长的话,命其亲生长子德川信康自害死亡。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

神道教对日本人的影响

日本研究专家华永正在《日军何以如此残忍》一书中分析道: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是日军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统治者控制军队的重要手段。神道教没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那种仁慈、宽忍和牺牲自我的精神,更没有中国道家“无为”的思想,而是充满着入世、扩张、利己和好斗的教义。它的主要内容是:世界至尊之神为天照大神,所以,她应该实行“八宏一宇”(日本天皇诏书里最喜欢的一句话,意思是宇宙八方尽在天皇掌握),统治全世界,神武天皇为神的“五世孙”,他在人间的使命是“征服东方,进行统治”,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是“现人神”,既是神道的最高祭司,又是日军的大元帅。日本兵是“天孙民族”的代表,按神的意志去征服“劣等民族”。凡战死者也都是“神”,被供奉进靖国神社和各地方的护国神社。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日本,包括首相、大臣和议员在内的政界要员接二连三地参拜靖国神社和各地方的护国神社,很明显,他们不仅是为了追悼日军的亡灵,而且也是在呼唤“神道教”的回归,使之重新成为日本人“八纮一宇”的精神支柱。日本政界人士一直对外宣称参拜靖国神社只是一种日本的传统习俗,殊不知这一传统习俗中既包含着日本人内心的“神国思想”、“征服野心”和“尚武传统”,又是一种经过精密包装的法西斯主义的精神,绝不可简单地当作一种民间习俗轻轻带过。对于日本神道教及其嬗变的过程,本书在后面将有更细致的探源。

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其精致细腻的美学价值,但其华美温柔的外表下面,隐藏的是崇尚强者、欺压弱者、尚武好战的本性,这种双重视角对审视日本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否则很容易只看其表、不见其里,被其绚丽迷人的包装所迷惑。

对日本文化及其风俗习惯有深刻研究的克里瑞博士总结说:要想了解日本人的心理和行为,必须评估其几个世纪以来军事统治的影响,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结构的发展,都反映出这种影响。延续了几百年的武士统治通过武士阶层升到了崇高的政治和道德地位,将武士阶层的价值观变成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我的体会

武士道所代表的核心主题也并非是简单的雄性间的决斗与杀戮。而它背后所乘载的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忠实于自己的信念,称作“尚武”的精神;是一种崇尚强者、坚毅进取的精神;同时更是一种在面对强敌和困境面前,不退缩不言弃,敢于正视面对并决心将之击倒的精神。作为现今日本国民的精神支柱,那人家的强大就更可以理解了。我想表达的是客观现实,并不是想为此翻案。

如今,尽管有“侍之国”之称的日本,在倒幕维新之后已经卸下了佩刀和战马。但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却是独步亚洲,质量与规模更是仅次于美国傲视全球。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胡服骑射的年代已一去不返,时尚打扮的民众已经过着高科技现代化的生活,“武士之道”看似被日本主流社会所抛弃而渐行渐远。但是在我看来,抛弃的只不过是一件外衣,而“日之丸”的民族精神内涵还是包裹着他们的立国之本“侍之道”。

摘要:甲午中日战争之后4年的1899年,新渡户稻造用英文写作的武士道在美国出版后,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作为日本的象征而名扬欧美诸国。伴随着日本举世瞩目的近代化成就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