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郑州一中网校 2015—2016学年(下)期中联考
高一 历史试题
命题人:侯佩锋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中。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
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
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
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
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3.明朝万历年间的《帝乡纪略》卷5《风俗·女仪》中记载:“今男人不勤农业,而专以耕
事责之妇人,妇人不习纺织,而专以体肤勤之田亩??”这表明当时在中国某些地区
A.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趋于解体 C.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出现 4.历史学家费孝通说:“小农制是中国农业技术不能改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小农场上,
不但现在利用动力的机器用不进,连耕牛都不能充分利用。技术不能改良,农民们要
凭赤手赤足在田里劳作,农业里拖住了大量人口,农民的生活程度也终是在饥饿线上 挣扎。”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A.小农经济是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B.古代铁犁牛耕并未真正普及
C.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D.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趋势
高一 历史第 1页(共 8页)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
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
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6.《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质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锄等在
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亩” ③“宗庙之牲,变为田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 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
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 原因在于
A. 手工业的发展 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8.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9. 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
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10.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机械工作示意图。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个两头粗、中间
细的小轮,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
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这是
A.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B.西汉的播种工具耧车
C.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 D.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
11.“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
错。”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 A.二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高一 历史第 2页(共 8页)
12.《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
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 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 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
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 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有
① 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 经济作物普遍出现
③ 城市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④ 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5.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
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 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
16.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
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
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从力推纸币到最终使用白银 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中国的银矿产资源丰富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