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课程 人为因素 知识点

《飞行中人的因素》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判断题 选择题 填空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

第一章 绪论

1、 飞行中人的因素的定义、性质和研究范围

定义:是关于人的科学。其研究的范围涉及航空系统中人的一切表现,它常利用系统工程学框架,通过系统地运用人的科学知识,以寻求人的最佳表现。它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目的是飞行安全和效益。

性质:(1)它是由多学科知识所组成的边缘学科;(2)它是以飞行安全和效益为最终目的的实用技术,是人的因素科学在民用航空中的具体运用,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

研究范围:

a. 飞行员与硬件的关系 b. 飞行员与软件的关系 c. 飞行员与环境的关系 d. 飞行员与其他人的关系

2、 SHEL模型 Software(软件)、Hardware(硬件)、Environment(环境)、Liveware(人)

3、 事故链理论

许多事件或错误连成一串时便会诱发飞行事故,在它们连成一串前去掉或排除掉一个错误事件,事故就可以得到预防。

4、 飞行中人的因素的研究范围 飞行员与硬件的关系 飞行员与软件的关系

飞行员与环境的关系 飞行员与其他人的关系

5、 飞行中人的因素科学诞生的主要事件:特纳利夫岛事故

第二章 飞行事故中人的因素

1、 安全窗口

起飞着陆过程中,以跑道为中心,从地面至2000英尺的高度空间称为“安全窗口”。

2、 人的错误性质;

a. 人的错误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b. 相同的错误,其原因可能有着本质的不同。 c. 类似的错误可能引起不同的后果。

3、 对飞行中人的错误来源进行分析,可以从哪两个方面入手?

a. 根据SHEL模型中与人构成界面的四个要素来探讨当人与其中一个或多个界面不相容时,是如何引起人的错误的。

b. 根据模型中心的信息加工过程,来分析人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

4、 驾驶舱职权梯度

合理的职权梯度:这一梯度的合理匹配应该是机长在职位、技术、经验以及资历等方面稍高于副驾驶,但不能过于平坦和过于陡峭。这样的匹配才有利于机长在必要时的决断,副驾驶也不致过分慑于机长的威望而不敢质疑,真正地起到交互监视、机长助手和机长备份的作用。

5、 随机性错误、系统误差及离散性错误(如何区分) a. 随机性错误:错误按随机分布形式出现,无规律可循;(飞行学员所犯的无规律可循的接地点变异)

b. 系统误差:错误具有较小的离中趋势,引起错误的因素比较局限,有规律可循;(总是目测低的飞行员)

c. 离散性错误:在一系列好成绩或中好成绩后偶尔出现一次错误,很难预料。(通常着陆很准确,但偶尔莫名其妙的目测低的飞行员)

6、 人的错误预防的主要措施; I、减少人的错误来源

a. 改善模型中心飞行员的质量

b. 改善硬件、软件、环境与人的相容性。 II、降低人的错误的后果

a. 在机载设备的设计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即使飞行员发生错误也应使他有机会修正,不至于一次错误便导致灾难。 b. 交互监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监视;*使用设备对人的表现实行监视(近地警告系统、防撞警告系统等)

7、 事故链概念 (激活性错误 潜伏性错误)

激活性错误:人的错误或违反条例的行为对航空有着直接的、即时性的影响。 潜伏性错误:飞行员决策的结果对飞行活动的潜在危害有较长时间的延滞过程。 事故链理论:许多事件或错误连成一串时便会诱发飞行事故,在它们连成一串前去掉或排除掉一个错误事件,事故就可以得到预防。

8、 四类不安全的飞行员 a. 35-39岁年龄段的飞行员;

b. 总飞行小时在100-500小时的飞行员; c. 单座机飞行员;

d. 目视边际气象条件下飞行的飞行员。

第三章 飞行高度对飞行员的影响及酒精、药物滥用

1、 两次呼吸

即内呼吸与外呼吸。外呼吸发生在肺部,内呼吸发生在人体组织。

2、 高空缺氧症的类型,常发生的情景及主要症状

1、缺氧性缺氧症;飞行员在没有使用供氧设备的情况下处于太高的高度

2、贫血性缺氧症;民航中常由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烟草制品的烟雾、发动机散发出的气体等)

3、循环停滞性缺氧症;飞行员在正加速度情况下,脑部及视网膜组织的血流量减少,处于缺氧状态(多见于通用机飞行员)

4、组织中毒性缺氧症。飞行员群体中常发生于酒精或药物以及氰化物中毒时。

3、 换气过度及其性质(正反馈性质) 换气过度是指过深、过快的呼吸所引起的体内氧气过剩’血液二氧化碳化学平衡被打破的现象。

换气过度具有自我加强即正反馈的性质,一旦进入换气过度状态,当事者也许能体验到自己气喘吁吁,呼吸很快很深,但仍觉得“缺氧”,甚至在诱发因素消失后,如高空供氧后,仍然上气不接下气,“缺氧”症状仍未消除。

4、 高空低气压对飞行员的物理性影响有哪些? 高空胃肠胀气,高空减压病及中耳气压性损伤。 5、 高空减压病产生的原因

大气压降低时在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氮气离析出来形成气泡,血管内形成气泡,可成为气体栓子堵塞住血管;在其他组织内形成的气泡则能压迫局部组织。

6、 中耳气压性损伤的发生机理及克服方法

中耳的气压性损伤主要是在外界气压增高、气体因上述单向活门作用不能进入咽鼓管腔内,使腔内形成较大负压时造成的。 克服方法:

a.运动软腭法——手摸喉结,发“克”音,或张大口用力吸气或模仿打哈欠的动作等达到放松咽鼓管的作用

b.捏鼻鼓气法——仅在飞机下降时适用。用拇指捏紧鼻孔,闭口用力向鼻咽腔鼓气,以增加鼻咽腔气体压力而冲开咽鼓管,并应注意,勿使面颊部鼓气和憋气过久,可多做几次。此即所谓的萨尔达瓦技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