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地名由来

0.丹徒

丹徒这地方西周时称“宜”,春秋时属吴国名“朱方”,战国时楚灭越改“朱方”为“谷阳”。到秦始皇才定名将谷阳更名为“丹徒”,直传至今。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尔巡时来到镇江,随巡有善望气之士密奏皇上说:谷阳形胜,满盈天子之气。秦始皇闻奏大惊,为保其一统江山万古千秋,秦始皇慌忙传旨,急驱3000名赭衣囚徒(穿着红衣服的犯人)星夜赶往京岘山; 遍毁山中秀木,挖巨坑,劈山削岭,断其“龙脉”,并煞费苦心地将谷阳更名为“丹徒”。顾名思义,即赤衣囚徒之地。从此,丹徒县地名由此而生。

1.厚固村

传说古时一家有两个闺女,两闺女成家后不和睦,就分开居住,分别被称为前姑和后姑两村,太平天国时候前姑村被大火烧掉,后姑村以讹传讹,成了厚固村。

2.唐驾庄

唐驾庄的地名则充满霸气,传说唐初魏征就隐居在高资的山中,唐王李世民倾慕其才华,亲自前来敦请魏征出山辅佐,村口原还有接驾亭,后废,唐驾庄这个名字则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3.石马

原石马乡也并入高资街道,石马是因为附近山里有达官贵人的墓葬,一说是高俅墓,一说是靳贵墓,墓前有石人石马,并有大庙,叫石马庙,是原石马乡地名的由来。石马多山,所以地名有巫岗、西岗、石头岗等地名

4.高资

高资营据说是当时高俅在高资住扎营房得来

5.槐荫村

槐荫村为吴文化和楚文明结合地域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民间文化十分繁荣。槐荫村因东汉时期“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而得名。槐荫村位于镇江市区南郊12公里,是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故事的发生地,近些年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成功恢复了“七仙桥”、“老槐树”、“土地庙”、“织锦楼”等传说中的古迹,并修建了七仙女儿场、七仙女与董永雕塑、相门、槐荫庙等乡村景点。据说丹阳延陵人董永十分孝顺,为葬父卖身于上党(今上党镇)一财主家。他的孝行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便化身为一小姐,米到人间。当董永行至上党槐荫村头时,七仙女施法力,逼迫老槐树精开口说话,为董永和七仙女作媒,两人遂结为大如。这个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感人,又温馨浪漫,令人遐想,占往今米也不知打动过多少渴求真爱人的心

6.高陵村

“高陵,又名吴陵, 民间称大坟,位于司徒镇大坟村北,为三国吴大帝孙权的父亲孙坚之陵墓,高18米,直径130米左右。孙权之父孙坚的墓“高陵”就位于距离丹徒上党不远的丹阳司徒。《建康实录》中有“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的记载,证明孙坚“高陵”是夫妻合葬幕。孙坚高陵并不在丹阳司徒镇,而是在丹徒上党。孙坚的墓曰“高陵”,而这次发现石刻的村也叫“高陵”,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像这样的大型不刻,一般都是守卫帝王陵幕的,不太可能守卫一位背通的皇室成员!”这位读者说,丹徒在古代属于曲阿,丹徒上党和丹阳司徒是毗邻的两个乡镇,不能排除孙坚墓其实是在上党高陵村的可能性。

7.合偶村

悍牛村清朝末年更名为合偶村。传说清朝末年朝政衰败,农民起义四起。当年有一支太平天国(长毛)起义军在悍牛村一带发生叛乱,村民跟着跑反,其中悍牛村有一对富家新婚大妇,新婚几天就加入了跑反,不幸夫妻在跑反途中走散。战乱平息后,新娘回到了家中,而她丈大却没有回米。她和家人四处打听,但参加跑反的人都说她丈大在跑反中被打死了。她和家人怎么也不信,并不惜重金到处打探。几年过去了,仍是杳无音讯。说也蹊跷,她在有一次到远村去上庙,赶集后在朋友家吃饭,饭桌上她隐约听到隔壁传来一男人的说话声很像自己丈夫的声音,立即就过去探明。她一到隔壁人家门口一眼就看出那说话的男人就是自己丈夫,便过去质问他,为什么几年了还不回家,她和家人找得好苦。而她丈夫似乎不认识自己的老婆。原来是他在跑反中不幸脑部受了重创,大脑失忆,记不起是那个村和家人,流落他乡,乞讨为生。那隔壁人家心善收留了他,在他家做帮工。她得知丈大的不幸遭遇,还是执意把他带问了家,为他寻医求约。经过多年的医治、调养,她丈大慢慢恢复了一点记忆。不过那时他们两家几乎一贫如洗。悍牛村和邻村的人无不不被这女于对丈大的深情所感动。他们夫妇百年后,悍牛村为了褒彰这女子对丈夫不离不弃、情深意长,决定把悍牛村更名为合偶村。 合偶——寓意:百年好合,成双成对。现在合偶村和邻村的老一辈人还有把合偶村说成悍牛村的。

8.丁角村

宝堰的丁角村在宋时就形成街市,据史料记载,北宋雍熙四年,丁角就是丹徒三大镇之一。丁角的来由是传说附近有金牛洞,洞里的金牛有一天忽然跑出来,经过丁角村,被村民用棒槌敲下一只金角,遂成村名。当时的丁角因有水路而非常繁华,今天村里还留有深深车辙的青石板街。丹徒乡人曾赋诗《晚宿丁角村舍》:“夕晖将敛照,归鸟亦依林。平野烟光合,孤村树色深。倦投茅舍宿,醉拊瓦盆吟。一夕安眠好,来朝向碧岑。”丁角南有丁角山,小时常去钓鱼挖野菜,山下阡陌纵横,风光秀美。近年在丁角山出土了汉魏六朝时的砖石墓葬群,可见近两千年前丁角附近就有贵族居住。后因丁角河道枯竭,集镇才移至水运发达的宝堰。

9.官舍村

官舍村,位于荣炳最北端,距宝堰街2公里,东临丹阳行宫,扬溧高速从村东穿过。官舍村总面积大概2500亩,8个村民小组,429 户,1468 人。本村以农业产业为支柱,主要进行传统农业种植及手加工业,近年来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部分外出从事建筑等行业。 官舍村名由来是古代驿路在此村通过,修有驿站官舍,以魏姓人为主。目前村中仍有保留完好的古井、古代大型条石板铺成的道路,(据老人说宋朝就有)以及需三、四人才合抱过来的银杏树。

10.天寺岗村

天寺岗也叫天师岗,其中以姓纪人为多。

纪姓后代里面很多人因为建立很大的功勋而被封侯封爵的人。分支繁多,有一位是从江南迁徙到裕州的人,叫(纪)元直。又过了二十七世,有从舞阳县搬迁到汴梁城的,叫做(纪)希伋。北宋末靖康之乱,有名叫(纪)组的人,搬迁到淮安,纪组的弟弟叫(纪)绶,随同他们的父亲昶公(纪昶,被封天师)护驾宋帝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后来就隐居在句容的高骊山。后代从高骊山迁居到玉阜[句容市白兔镇],从那时到现在,子孙众多,迁居的地方不一,有(句容的)纪家边,有仓屋上,第10代孙辈纪信中迁居现丹徒荣炳南一山岗居住, 有天师冈一说(即今丹徒区荣炳天寺岗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