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2019年教育文档

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的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人们还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凡是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 [1]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那些富有表现力的非言语行为同言语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非言语行为的内涵十分丰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⒈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感情的集中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可以从面部表情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纵观整个课堂,其面部表情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多少倍的语言。”所以,脸是心灵的镜子,是情绪的寒暑表,最能反映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教师的一笑一颦常常反映内心的

喜怒哀乐,而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的老师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迅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学生也会以微笑回报教师,这样便形成了一种很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甚至怒气冲冲的走进课堂,学生必然会提心吊胆,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利用面部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因此,马卡连柯强调:“做教师的不能没有表情,不善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2] ⒉ 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与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以目传神”这一词语很好地表明了目光的特殊交际功能,对教师来说,这种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目光接触有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交际渠道,扩大信息的交流量。教师眼神的运用经常涉及教师行为效果的问题,目光凝视的形式和次数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当教师走上讲台,在讲课之前用和蔼、信任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可以很好地安定学生的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

⒊ 手势

手势语言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人体语言,不仅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而且动作变化最多、最快、最灵活。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语是课堂语言的辅助手段,它的运用往往与讲述、面部表情相配合,是一种重要的无声教学语言。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如:有的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并没有说“请举手”,而是自己做个手势――这时学生就心领神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并没有说“请某某说”,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手心向上抬起做出招呼的动作,学生就会立即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伸出大拇指,表示赞扬等。这种种手势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鼓励的感觉。因此说,恰到好处的运用好手势语言是一门艺术,是十分必要的,确实能起到形象而直观地强化教学信息的作用。 ⒋ 服饰

服饰在绝大多数的教学情境中不直接传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交际学的观点考虑,服饰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表明人的性别和年龄,揭示人的性格特征,展示一定的时代气息。得体的服饰会振奋人们的精神,给予人美的享受。所以,当教师一进教室,他们的衣着仪表就给学生某种印象,师生之间明晰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