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 图文

信阳师范学院硕+学位论文时候,就不要去吃。郑玄注:“一日之中三时食即:朝、夕、日中食。”这是依据汉朝人们的饮食习惯来做的注,这表明汉朝三餐制已出现了。汉唐,两餐制与三餐制同时存在,而后者却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被逐渐推广开来。黄金贵认为:“唐代起,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商业空前繁荣,中外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切都推动了三餐制的形成与普及,三餐制广泛流行,表现在诗文中有为一,出现了晨炊之类的词语;二,出现了许多表示中餐词语,并且这些中餐词语都是将中、午与饮食词结合,较以前的三食等词语表述得更为确切。”午餐已经列入正餐,这些在食部字中也有体现。例如:“朝食’’又叫早食,是一天当中的第一顿饭,这顿饭汉唐一般在天色稍亮之后吃,《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者……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是说子女在天色稍亮之后就要向父母请安,问候饮食。昼食,汉代又称豫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午饭。《说文.食部》:“镓,昼食也,从食象声。炀,繇或从俦省声。”段注:“朝日饔,夕日飧也,昼食日球。俗谓日西食日豫,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犹豫之遗语也。"王筠《说文句读》:“昼,《太平御览》作‘中’,谓日中也。吾乡谓午饭日像饭。一桂馥《说4溜^嗡矗懒文义证》:“《广韵》‘豫,日西食。’馥按谓日中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许(慎)云昼食,谓中午之食也。昼字从昼省,从日,言一日之中,以此为界也。今湖湘间犹谓上午为上昼,下午为下昼,则昼食为午时食明矣。《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九)引《说文》作‘中食也’,谓日中之食也,犹今语称中餐也。’’可见,中餐一般在正午时刻。今天华北一带的“晌午饭”,江浙一带的“昼饭”,均是汉唐语言的遗语。指今天的午饭。.一天的第三顿饭称为铺食,又叫飧食,相当于今天的晚餐。《说文?食部》:“餮,铺也。"“铺,日加申时食矣。强,籀文为铺,从皿浦声。"申时一般指下午的三点至五点,《一切经音义》引《三仓》云:“铺,夕食也。’’又作“晡’’,《后汉书?王符传》:“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李贤疏日:“《说文?食部》:‘铺谓日加申时矣。’今为晡字也。"铺、晡两字声符相同,古音和意义都相近,因此同源。关于铺食汉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如《史记?吕后本纪》“铺时,遂击产。"讲的就是周勃等人在铺时即吃晚饭时候向对方发起了进攻,而取得胜利的事情。正餐之后古人也有许多的小吃,如茶点之类,类似于今天的零食,夜宵。《说文.食部》:“赚,嚷也。从食,兼声。读若风濂濂。一日廉洁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c?啜,小食也。瓦鬲—丽够可矿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由此得出,先秦时期的中国餐制习俗是我国饮食餐制的雏形,当时以两餐制为主。汉唐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三餐制才得以普遍推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汉唐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闻,两餐制和三餐制在同时并存。4.2宴饮礼俗我国的餐饮礼俗指的是餐饮活动中成文的制度规范,人们的饮食习俗是它建立.的基础。“俗”,指的是人们在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积累和培养起来的让大家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礼记》:“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孔子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Hu孔子时代,礼实际上是指一种社会秩序,是具体化了的行为规范。饮食活动中的食礼指的就是饮食规范,这种规范是超个体的,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共同遵守。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周代时,在社会上通行的饮食礼仪已非常完善。这些食礼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古代社会饮食礼俗对人们的饮食行为的进行规范,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直到如今饮食礼俗仍然是文明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文明时代的一种行为规范。4.2.1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又称“乡礼”,盛行于周代。西周初年,“乡人饮酒”仅仅是乡里百姓们的聚餐饮酒活动,还算不上仪式化的礼仪,后来在贵族阶层的饮食活动中,乡人饮酒不断被复杂化、程序化。《仪礼?乡饮酒礼》和《礼记?乡饮酒义》都有对“乡饮酒礼”的繁杂程序和行礼意义进行了介绍。这些程序主要有以下几步:请迎宾客专进酒专奏乐÷旅酬(就是按次序劝人饮酒)专无算爵(就是饮酒不计爵数)在举行“乡饮酒礼”时要演奏和演唱一些宴飨歌,主要是赞颂周王朝、周天子以及亲亲之谊,达成团结。也就是第三步的奏乐礼节,那些宴飨诗歌,已经成为“乡饮酒礼"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皇皇者华》,《诗经?周南》中的《关雎》、《卷耳》等,都有对“乡礼”的记载。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不少古人用鹿鸣来比拟宴会的盛状。鹿,性情温驯,喜群好客,有食从不独吞,总是呼朋引伴,共同分享。因此,“鹿鸣宴"为人们所推崇,一直延续到清代。孔子在《礼记?乡饮酒义》中提到的乡饮酒礼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概括以下几方2l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面:一,分清尊卑贵贱,维护统治秩序。二,加深感情,增强乡里和谐氛围。三,培养敬老爱幼的伦理道德。敬老爱幼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是很久以前就形成的习俗。汉以前,乡饮酒礼是以乡、里、宗族为单位,一般不会超出范围。汉以后,乡饮酒礼的公娱色彩逐渐消退,饮酒基本上是在一家一户的范围内进行,属于自家的事情,因此乡饮酒礼又被称为“腊祭饮酒”。关于乡饮酒礼,《说文》食部字中的“餐"最具代表意义。乡,繁体字为“绑’’,爨酌莒小篆为R。,甲骨文为严!,,像两个跪而对坐的人围着盛有食物的食器,在这里的两人是虚指,泛表众人。远古时代,生存环境十分艰难,为了抵御并战胜恶劣的自然,人类常常过着群居生活,在一个群居集团内部,他们分工明确,集体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努力。一个群居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一天的辛苦劳作后,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分享他们所得食物,文字上就用两人相向而食的“绑"来表示。甲骨文中人们用这个字来表示一个群居的团体,这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后来进入农耕社会,乡饮聚食活动仍然盛行不衰,农耕社会,乡饮聚食活动依旧十分盛行,所以人们写此字时,又加了一个食字,作“飨”,把乡人共聚饮酒这一习俗融汇在汉字中,《说文》:“飨,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皆象飨食时宾主相飨向之状,即飨字也。古公卿之卿,绑党之乡,飨食’之飨,皆为一字,后世析而为三。"《礼记?乐记》:“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直到后来“乡一由先民群居生活共聚饮食,才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用的行政单位。因此《说文》中,“乡"与“飨"还是有区别的。《管子?立政》云:“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周礼?地官?大司徒》日:“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间为族,使之相葬;五民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幻西周以来,历代基本上都沿用着乡级建制的惯例,作为一级行政单位的“乡",一直延传到今天,可谓是源远流长了。从上文不难看出后世的“乡饮酒礼’’、“乡饮聚会"与原始人群聚众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饮食维系着一个群居单位,从这个角度说乡饮聚会无疑是远古时代群居共食的继承发展,并且这种精神一直沿用至今。信刚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4.2.2宴餐礼俗我国古代人们的饮食,是在一定的礼仪规范下进行的。饮食作为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当然也在礼的约束范围之内。早在周代,宴餐时的各种礼仪就有十分详尽的规定。商周时期宴会活动就比较频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后礼。’’由于祭祀比较频繁,宴会也跟着盛行。商周宴会俗称“餐”,还称为“燕"(宴)。以礼乐著称的周代,各种宴会非常盛行,每逢朝会、班师、游猎、朝聘、等都要举行宴会,不同级别的宴会礼仪要求也是不同的。譬如,诸侯觐见天子,天子要餐宾。通常上公是三餐、三食、三燕;侯伯是再餐、再食、再燕;子男是一餐、一食、一燕。也就是说官员级别越高所受的待遇也越高。与前代相比,秦汉经济比较发达,生活奢侈的风气更加盛行,尤其是诸侯公卿、皇亲国戚、富商大贾。礼尚往来,宴饮成为重要的社交活动,名目繁多的宴会成为社会上的一道风景。这些宴会中不仅仅有公宴,还有各种各样的私宴。不同的宴会,人们所行的礼也不同。《周礼》:“上公餐礼九献,侯伯餐礼七献,子男餐礼五献”。《宋本玉篇》:“餐,设盛礼以饭宾也。”《公羊传》:“姜氏餐齐侯天祝丘。’’何休注:“牛酒日犒,加饭羹日餐。"《诗经》:“钟鼓既设,一朝餐之。’’郑玄日:“大饮宾为餐。"宴会活动中,人们安逸无事地畅饮。《说文?食部》:“。酝,燕食也。从食芙声。《尔雅?释言》:“饫,私也。’’邢爵疏:“孙炎日:‘饫非公朝,私饮酒也。’’’《广韵?御韵》:,饫,《说文?食部》本作跃。”段注:“燕同宴,安也。安食者,无事之食也。"又指私宴。汉唐时期,饮食礼俗臻于完善,主要体现在理论的系统化、制度的规范化和世俗化等几个方面。4.2.2.1宴餐座次礼俗宴餐座次的安排上,中国向来有以东为尊的传统,此礼俗起源于先秦,这种现象在《仪礼?少牢馈食礼》和《特牲馈食礼》中就可以看到。《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项羽和叔父项伯坐最尊贵的座位,坐西面东。家宴中最尊的首席一般由家中长者来坐,但有时也有例外。《史记?武安侯列传》:“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兄长在礼数也不能被违背,因此,作为垂相的田蚧任然自居于东向的尊位。在普通的房子或军帐中,都是以东向为尊。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周代士大夫祭祀祖先时,常让“尸"面向东,使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