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19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广州土俗竹枝词》中有一首形容天气转变快的诗:“阳生冬至古今传,底事春归小雪天。有脚也难如此
快,想应搭坐火轮船。”这种比喻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明末清初 B.清朝末年 C.中华民国初期 D.改革开放以后
2.李鸿章曾发出如此的赞叹:“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此亘古
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他所赞叹的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轮船
3.近代中国一则广告宣称:“凡各国山川、人物、草木、鸟兽、胜景、奇事、战争、玩耍,无不完备,且活
动如生。”“看看看,真极!看看看,奇极!”这则广告宣传的是( ) 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 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
4.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5.下面是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当年创刊中国人自办报刊所占百年份 总数 总数 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第 1 页 共 8 页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7.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
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8.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9.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表现在( )
①网上购物 ②家庭办公 ③网上炒股 ④网银结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10.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20世纪20至
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11.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的出现就是一个缩影。像“喜欢”叫作“稀
饭”,“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甚者更是直呼新文化运动又来了。下面对此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A.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质量的变化
B.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语言交流,必将是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 C.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D.对于网络语言,我们最好坚持“网络语言有风险,使用需谨慎”的态度 12.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
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13.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
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 14.在中国各种传统礼教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而在清末流行的竹枝词中却有
这样的描写:“申江好,男女不防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客不分男女,可怜非常挤”。这说明自古以来的“男女之大防”在近代被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与材料有关的突破口是( ) A.交通工具 B.社交场合 C.男女合校 D.男女合演
第 2 页 共 8 页
15.《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16.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
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代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17.近代以来,西方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风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
有现代意味的风俗景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
A.中山装、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别墅 D.火车、汽车 18.《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
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这种教育( )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 B.走群众路线
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 D.服务抗日战争
19.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
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
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 20.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kg
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二、材料阅读
2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1);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2)。
图1 毛式中山装 图2 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服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第 3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