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响乐的传承与发展-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交响乐的传承与发展

交响乐在传入我国之前,在西方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那些为交响乐做出巨大贡献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优秀的音乐家们,由于他们所出生的环境氛围的熏陶,他们所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大多都是气势宏大的,不嘈杂,音色融合的室内乐。在和声、调式、音阶等方面西方的音乐要求有纵向的立体感。他们的作品都是四个声部的流动。使音乐有很强的固定性。而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在这种氛围下,音乐家所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大多都是为了满足平民化的欣赏水平。而且中国传统的音乐体系是横向的,音乐有很强的流动性。想要把我们中国的交响乐搬进西方的交响乐队织体里,得到的印象效果是很难令人想象的。所以,我们中国的交响乐在吸收外来的音乐文化的同时,应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否认我们本国特有的音乐文化。也不能把它置之不理,只专心我们本族的文化。笔者认为,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新一代的音乐人应在努力发展创新我们本民族自己的音乐的同时,不断学习西方的交响乐先进的技术,坚持不懈,真正的做到音乐无国家、无国籍、无国界。 1 中国交响乐的民族风格

交响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指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交响音乐中的体现。在交响音乐中,用本民族独特的民族特色来演奏西洋乐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它可以直接的反映中国

民族的思想,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与此同时,更让世界其他各族人民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各民族的情感交流。二十世纪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作曲技法和作曲理论逐步的渗透到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努力,一批经典的交响乐作品以成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欧洲传统作品为基础,在创作上加以本民族的民族风格,通过实践,与西方的交响乐作品很好的结合的作品有:黄自的中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序曲《怀旧》,江文也的管弦乐曲《台湾舞曲》,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响曲》,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以浓厚的民族风格为题材,作品多引用民间生活风俗的作品有:马思聪的《山林之歌》,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施咏康的《黄河的故事》等等。另外,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作品,使交响乐与戏曲音乐很好的结合,交响音乐得到了重大的发展,此时的作品主要是表现环境,烘托气氛等等。随后,交响乐作品在创作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作品在和声,复调,曲式等方面思维空间不断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响乐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坎坷,经历了几代像李德伦,吴豪业等几代优秀音乐人的努力下,交响乐的民族风格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于此同时,在世界交响乐创作中也都有着很强的“民族性”。从对欧洲乐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所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塔尔?金特》,其作

品展现了作者巨大的想象力和完美的构思。再从俄罗斯强力五人团之一的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得》到我国优秀的交响乐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民族解放交响乐》,再从捷克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反映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新世界交响曲》到格林卡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都无一不展示作曲家运用本民族的语言特色,来表达对理想,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人民一定会通过斗争努力,取得胜利的不懈追求。这些作品都直接的或间接的激励人民的激情和斗志,展现了各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内涵。同时也形成了世界交响乐中很强的民族性特点。 2 中国交响乐的多元化发展

纵观交响乐的发展史,世界上无数的交响音乐家的创作对我们中国交响乐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的交响乐发展,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除了这些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外,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新潮”作曲家,也开始着重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以历史的角度出发,想通过作品反映和再现历史久远的事件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觉的作品有《遗风》、《古风》、《南乡子》等作品。还有一些无标题的作品《地平线》等,虽然有些作品还比较稚嫩,不够完美,只是对历史的东西一个空旷的描绘,盲目的追求现代派表演的演奏技巧,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声音空洞,缺乏真实、亲切感。但这些作品却打破了原有的交响乐的写作束缚,使我国的交响音乐在思想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解放。同样,在世界的交响乐中,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