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五:俄国》复习资料整理

高中国别史专题五:俄国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政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上 胁(主要) 经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济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上 家差距很大 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背社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景 会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上 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过来,暴露了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上 接原因) 步伐。 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目直接: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的 根本:巩固统治,维护沙皇专制政权 焦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点 时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间 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 二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 一内九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容 法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令 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 结成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果 功 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进本主义) 评步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价 性 3、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表现:1、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2、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局3、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限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性 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影响: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 3、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性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质 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争霸与扩张

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1853-1856年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地区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1856年协同英法入侵中国,并先后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瑷珲条约》、《北京条约》)b5E2RGbCAP 甲午战争前,纵容日本侵华;甲午战后却又为争夺东北、朝鲜协同德法发起三国干涉还辽 1904年未争夺东北又爆发日俄战争(俄败) 向帝国主义过渡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要依靠外国,土地依然主要掌握在地主、贵族手中p1EanqFDPw 2、政治:沙皇和贵族把持政权

3、对外扩张:主要在亚洲与日本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等 4、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一战前后

战前:俄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一,分别于1892年和1907年与法英结盟,形成三国协约 战中: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国夏季攻势挫败奥匈,支援了西线,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退出战争 战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先后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DXDiTa9E3d 17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19世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改变了各种元素互不关联的观念,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RTCrpUDGiT 十月革命、政权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十月革命背景

客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主观: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壮大与成熟; 外部:俄国参加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本主义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七月流血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十月革命经过

做出起义决议,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5PCzVD7HxA 巩固政权措施

(⑴政治:废除等级制度,宣布民族平等,废除教会特权。

⑵经济:接管银行铁路、企业工人监督,大企收归国有;没收地、皇、寺土,分给农民耕种;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叛乱和列强干涉的严峻形势。 内容:余粮收集制;大中企国有,对小企监督;取消商品贸;生活集中分,强制性劳动。

评价: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继续实行,成为1921年苏俄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jLBHrnAILg ⑶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巩固新生政权。⑷军事:实行义务兵役,组建工农红军)。 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⑴对俄国:无阶领导工农基,强国现代创前提; ⑵对世界:打破一统天下,鼓舞无革民解; ⑶对人类:探索社会主义,世界现代开端)。 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争和天灾造成经济危机,发展为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实际需要。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多种经,允许自由贸,分配要按劳。 实质:从小农生产的实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目的:改善和扩大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

(一)列宁的主要活动

⑴19世纪末,列宁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

A、组织准备:1895年,创立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雏形; B、理论宣传:1900年,创办《火星报》

——第一份全俄马克思主义报纸。 ⑵建党: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A、制定党纲(无产阶级专政)

B、形成布尔什维克派(多数派政党) ⑶意义:A、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 B、列宁主义诞生 2、领导十月革命: ⑴理论指导

①一战爆发,撰写文章

——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一国胜利”理论 ②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建设提供依据

提出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③七月流血事件后,发表《国家与革命》 ——指导武装起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