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2 山地的形成课时冲关 新人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解析:1.D 2.B [第1题为,图中断层切断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但未切断含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这两个岩层之间,即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第2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层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的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3~4题。

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层埋藏深度 3.该区域可能属( ) A.向斜谷

A 500 421 B 250 3 C 600 412 B.背斜谷

C.向斜山

4.该区域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背斜山

B.华北地区 D.江南地区

解析:3.B 4.D [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B处海拔比两侧的A、C两处低,地形应该是谷地;该层沉积岩在B处埋藏最浅,说明该处受外力侵蚀作用强烈,应该是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易受侵蚀成谷。第4题,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当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可以判断是我国江南地区。]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据此回答5~6题。

5.2017年4月29日,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首次大规模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6.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C.褐色沉积砂岩

B.灰色石灰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5.A 6.A [第5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是板块的生长边界。第6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导学号66636046)(2018·临沂模拟)读沿回归线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7~8题。

7.与图中丙处山地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活动 C.板块挤压

B.断层 D.背斜拱起

8.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甲处相比,乙处地质构造更适合建设隧道 B.图中海沟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C.A处可能存在油田 D.丁处岩层地质年龄最新

解析:7.D 8.C [第7题,丙山脉处岩石属于岩浆岩,所以该处山地的形成与岩浆活动有关;根据其左侧岩层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山脉位于断层上升的一侧,该山脉的形成与断层有关;根据海沟可以判断丙处位于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该山脉的形成与板块挤压有关。第8题,甲处为背斜,更适合建设隧道;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A处有含油岩层,且是背斜构造,因此,可能存在油田;丁处位于消亡边界,所以地质年龄不可能最新。]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C.向斜谷

B.背斜山 D.向斜山

解析:A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

(2018·长沙质检)下图为推覆构造示意图,这种构造通常是上盘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岩块上而形成的一种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岩层按照年龄由新到老排列,正确的是( ) A.⑥②⑦① C.⑤⑥③⑦

B.⑦⑥③① D.④③②①

11.下列关于飞来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正确的是( ) A.岩层断裂—垂直上升—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B.垂直上升—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 C.岩层断裂—水平挤压—推移上覆—外力沉积 D.水平挤压—岩层断裂—推移上覆—外力侵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