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中物理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学案(无答案) 新人

教版必修1

一、高中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

高中的知识内容比初中更丰富、更深入,因此,学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总的说来,同学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1、认真阅读,学会自学。

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阅读课本。阅读课本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弄清语句间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领会文章段落所表达的物理内容,掌握课本叙述物理问题的表达。 2、认真听讲,独立思考

老师的教学过程常常隐含着知识的建构过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对于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思路和方法,集中体现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当然,认真听讲一定同时伴随着独立思考,没有积极思维的听讲不可能对一节课的学习有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把握。 3、做好实验,做好练习

做好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还能使学生清晰认知物理现象,建立物理现象的明确表象,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和模型。 二、物理学科高考考试模式

08,09是全国2卷,10届开始,吉林与海南、宁夏、黑龙江、陕西共用“宁夏海南新课标卷”。2011年-2012年将继续沿用新课标卷。高考满分110分。整张试卷有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两部分构成。必考涉及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四个模块中的内容。选考内容(19分)可从选修3-3、4、5中任选其一作答。 三、13级学生物理学科学习要求 1、作业本:

要求书写工整,可按高考答题卡上答题区域的宽度来划分区域,留出右侧三分之一区域为改错区域。

2、错题本:

建议每人一本,将错题进行归纳整理。定期翻阅,复习。教师定期检查。 3、笔记本

上课认真听讲,保证听课的前提下记好笔记。每天做作业之前要阅读教材,之后整理笔记。 四、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1.千人振

本实验是用一节电动势为1.5V的新干电池,几根导线、开关和一个用于日光灯上的镇流器(变压器)来完成.几位做实验的同学手拉手成一串,和电池、镇流器、开关、导线连成图示实验电路,闭合开关,经过一段时间再断开开关,此过程中同学们会有触电的感觉. 2. 双管齐下?(电磁阻尼实验)

磁体在非铁质金属管中下落时,受管壁上感应电流产生的电磁阻尼,运动情况与自由落体完全不同。

3.涡流实验

注意:实验时间不宜过长。 4.摇绳发电视频播放

小结,以上仅为电磁学中的部分实验,物理学丰富多彩,力学是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高中物理知识,揭开物理学神秘的面纱!

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羽毛举高后释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羽毛的运动情景. 提出问题

羽毛在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出羽毛的下落情况:一方面有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 教师演示2:教师将漂亮的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便飞到同学们中间. 提出问题

竹蜻蜓的运动跟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讨论得到结果:既有向前的飞行,又有自身的转动.

教师点评:自然界物体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要想详细而准确地描述物体上各部分的运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根据刚才的演示实验思考,描述物体运动的困难和麻烦出在哪里?能不能克服这些麻烦呢? 结论归纳:详细描述的困难就在于物体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状.

教师点评: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一些问题的描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忽略,如教练研究刘翔跨栏的动作要领;裁判根据田亮在空中翻滚的动作打分时,大小和形状就起了关键作用. 讨论交流:是不是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大小和形状都起关键作用而不可忽略呢? 创设情景

情景一:地球绕太阳公转.

情景二:远洋航行的轮船,指挥部要确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 情景三: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

情景四:火车在从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

合作讨论:在情景一中研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情景二中研究轮船的位置坐标;情景三中研究木块的运动;情景四研究火车全程所用的时间.

在以上四种情景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没有影响?

学生合作讨论后得到结论:在以上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

看来,在某些情况下,真的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但是能忽略掉物体的质量吗?显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突出“物体具有质量”这一要素,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称为质点.那么,对实际运动的描述,就转化为对质点的运动描述.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比以上所看到的物体的各种运动,并作对比,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即探究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问题: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如果测量桌面上的书经过桌面上A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结论:可见,将一个物体看作质点是有条件的.同样是一本书的运动,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时,前者可以看作质点,后者就不能看作质点. 教师设疑:哪些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

如情景三中物块的下滑属于物体的平动,平动时物体上各点的运动特征都是相同的,故有: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以看作质点.

在研究地球的公转周期时,虽然地球是转动的,但不影响周期时间,故有: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次要因素,可以看作质点.

特别提醒:并不是很大的物体就不能当作质点,也不是很小的物体就一定能看作质点,关键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中是否为次要因素,或判断物体做怎样的运动,能否选一个点来代替.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 在物理的研究中,“理想化模型”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理想化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实际的事物与这种“理想化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化模型”来处理,即可以将研究“理想化模型”的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时,由于地球

48

的直径(约1.3×10 km) 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约1.5×10 km)小得多,可以把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看作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直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特别地,高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能够简化为质点的物体的运动. 方法指导: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训练 有人说:“当一列客车从北京开往上海时,就可以把这列车看成质点.”这种说法正确吗? 解析:这个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一,研究的问题没有明确.第二,在没有明确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之前就把这列车的大小和形状当成起作用很小的次要因素而不考虑是错误的.如果研究这列车在整个路段的运行速度或运行时间,这个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如果研究这列车能运送多少旅客或研究通过某一站牌所用的时间,就不能把列车看成质点了. 二、参考系

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1-1-5甲,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上面自由落下,图乙是其运动的轨迹.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运动轨迹是C,车中人以车为参考系看到的果子的运动轨迹却是B.(不计阻力)

图1-1-5

同样的苹果落地,为什么会观察到不同的轨迹呢?

学生分组积极思考讨论:是因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即观察角度不同.

师生活动:找一位同学站到讲台前面,站好不动.教师从讲台一侧走向另一侧,同时问该同学:“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该同学回答:“老师是运动的.”第二次与该同学并排同速走动,再次询问:“我是运动的吗?”该生回答:“我没有看到老师运动.”但是坐在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说老师运动了,为什么?

教师设疑: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 学生合作讨论后回答:是因为观察的角度即所选参考系不同

总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