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张伶伶编著的《场地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感觉学到了很多关于场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方法。下面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笔记心得做一整理。 一、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主要特点是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因素、相关条件、设计方法等,并且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全书侧重点在方案分析以及建筑方案的总平面布局。
全书内容分为六章,引言中介绍了场地设计的背景、需求、现状等。然后从第二章开始为核心的四章内容。分别叙述了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制约因素、工作要点、创作技巧。最后书中集中列出了50个项目案例,并且全部都按照书中的分析方法做了解读。让我对全书内容理解更为深刻。 二、重点笔记
场地,狭义上是指建筑物之外的广场、停车场、室外活动场、室外展览场之类的内容。广义上是指基地中所包含的全部内容所组成的整体。场地的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交通系统、室外活动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工程系统等。而场地设计是为了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活动。
建筑物在场地中的组织形式,决定着其他要素的组织方式。建筑的存在形态决定场地的利用模式。交通系统负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
系,而室外活动场地也是人们所必须的。绿化景园是场地功能载体之一,同时又是场地景观效果的构成。并且有调节小气候的积极作用。工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等。是一个场地能够顺利实现功能的重要保障。
场地设计阶段上分为场地布局和场地详细设计两个阶段。而布局包括场地分区,实体布局,交通布置,绿化景园。详细设计阶段包括道路,停车,竖向,管线,景园布置。
在场地设计中直接依据包括项目内容,性质,使用对象。客观基础包括场地自然基础和建筑基础。要仔细考虑建筑和周边城市,周边建筑的关系。考虑人的活动和保留建筑对场地可能产生的制约。 三、重点案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学到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思考方法。更通过几个感触颇深的案例体会到了场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一个好的场地设计给方案所带来的好处。下面就以几个例子来说明。
在詹姆斯·斯特林设计的莱斯特大学建筑系扩建中,布置场地中的室外道路时,考虑到了人的行为习惯中“抄近路”的特点,在建筑
的入口和道路交叉口之间直接以最短的直线路径铺设道路,十分方便。避免道路的迂回。从中感受到了设计师为使用者的方便所做的深入
考虑。
同样是詹姆斯·斯特林在公共图书馆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于周边原有建筑对场地所带来的影响的思考。用地在一块三角形地块的最宽处,南侧原有建筑均被改造成展览空间而保留。此时设计者从场地
出发,考虑保留建筑所隐含的轴线关系,因而形成了场地布局的结构基础,依据这个关系,新建图书馆的形体,道路,出入口均遵循了对称性。三者在整个三角地块中布局均匀,将场地分为三段,每个建筑都是各自区域的中心。并且对中间的建筑用环形小河与树木强化它在场地中的关系与地位。在这些考虑下整个场地形成一种朴素的秩序感。使原有建筑十分自然的融合到新建筑的场地中,不仅被留下来,更与新建筑形成有机组合。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就是德莫内艺术中心。场地中原有的蓝色线标出的建筑是由沙里宁早期设计的。后来贝聿铭和迈耶分别做
了加建的设计,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后二位建筑师在加建的时候充分展现了对前辈的尊重。沙
里宁的原有建筑呈现S形,贝聿铭加建的部分为紫色区域。建筑避开原有建筑主入口,相对低调,对前辈表示尊重,并且按照功能需要在“S”的一端连接到旧建筑中,满足了使用需求,还形成了拓扑关系。后来迈耶在加建的绿色部分中,同样相对低调,并且使得三次建造相互独立明晰。并和第二次加建产生了次轴线,体量均衡。两次加建都没有影响原有的场地布局,停车,主入口的面貌。
吉林农业干部培训中心是另一个对山地场地的处理案例。多栋建筑有序的布置,形成两个组团西边三栋独立客房和停车组合在一起,东边三栋客房楼沿等高线排开,中建通过大台阶,步道等方式处理高差并且强化了山脊的轴线关系,并且以观
景塔和亲水平台延伸了轴线。整个建筑布局避开了不良地形,采用了土方量较少的高差处理方法。
西萨·佩里在四叶公寓的场地设计中,建筑体量相对场地而言比较小。如何让建筑控制住场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