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社团活动现状调查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作者:丁孟春 韩叶梓 张云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高校社团入手,通过对长春市高校社团活动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社团参与经验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而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设高校社团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团;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1-0057-02 预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新增30万。面对如此形势,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社团作为提高大学生自身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日后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将大学生就业与高校社团相结合,通过对长春市高校的社团活动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高校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就业力塑造的影响,进而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方面对高校社团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高校社团发展的现状调查
本文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以及发放纸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高校社团情况进行调研,旨在了解高校学生的社团参与情况及在社团中得到的能力锻炼,共获得有效问卷2980份。经统计,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社团经验的占69.3%,理工科专业的占54.6%,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占31.7%,文史哲类专业的占13.7%。
(一)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52%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就业、创业类社团,因为他们认为现在考虑就业问题为时过早;1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这类社团,希望通过参加此类社团活动来提高就业能力;30%的大学生表示,未曾认真考虑过该问题。此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就业、创业类社团的积极性不高,对就业的认知不够全面。 (二)就业、创业社团的数量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知,73.4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虽有很多社团,但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数量有限;26.55%的大学生表示,学校虽有就业、创业类社团,但由于该类社团形式单一,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乏吸引力,学生大多不愿意参加。此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社团数量虽多,但很少有就业、创业类社团。
(三)高校社团职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63%的高校社团既没有开展过相关的职业教育活动,也没有为大学生组织过职业规划讲座;25%的高校社团曾开展过相关职业教育活动,但由于活动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而未达到预期效果;12%的高校社团成功开展过相关职业教育活动,参加过该活动的大学生表示受益匪浅。此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社团开展的相关职业教育活动较少,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体系完善的职业教育。 (四)社团成员的职业规划形成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53.4%的有社团参与经验的大学生未曾树立过明确的职业规划,所在社团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26.7%的有社团参与经验的大学生表示已初步形成职业规划,但与社团参与的关联甚少;13.5%的大学生表示根据社团参与经验已经树立了系统的职业规划;6.4%的大学生表示,未曾认真考虑过该问题。此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校社团成员的职业规划形成情况并不理想。
二、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通过对问卷统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探索各影响因素与就业力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专业知识,通过Eviews软件做回归分析,得出社团参与经验与就业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进而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力影响的主要因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信力。 (一)扩大知识面,激发创新意识
高校社团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组织,突破了原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在各项社团活动中,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在一起工作可以突破陈规,社团活动的开展与执行会比较灵活,不会拘泥过多的规则,由此可以塑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宽松的环境。 (二)培养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高校社团活动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不断地与社会接触,通过切身经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在高校社团开展的校企活动中,大学生不断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达到发挥专业技能的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提高基本能力,增强沟通技巧
高校社团就像一个小型社会,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下,每个学生既可以不断地接受其他成员的观点,探索他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也可以让其他成员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逐步达成自我认知。此外,社团活动从组织到执行的各个环节,需要社团成员的集体参与、彼此合作,因此在社团活动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从而培养了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树立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
在参加社团活动时,从项目的设计到组织再到执行,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完成这一系列艰巨的工作后,社团成员可以形成极大的成就感,自我肯定意识不断增强,进而使得自信心明显提高。这种自信心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完成更高难度的挑战。当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考验时,在参与社团活动中树立的自信,可以帮助学生更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挫折。
三、基于促进就业的高校社团发展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本文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信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设高校社团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就业力塑造的作用。 (一)形成社团管理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社团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社团理念不可一成不变,应注重操作管理制度的实时调整,吸纳社会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为社团的建设引入新力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切实落实到学生身上,培养创新思维。通过组织创新性比赛、鼓励参与科研类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竞赛、项目研究中融合多方想法,开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高校社团要结合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如开展“三下乡”、“义卖报纸”、“走进养老院”等活动,真正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帮助学生接触社会。加强社团活动的实际效用性,活动开展的深度是学生获益程度的关键。建议学校提供激励制度,将重要的实践活动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学生德育成绩的评定。
(三)建立多样化的沟通体系,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高校社团氛围应该是和谐有爱、相互理解包容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能相互信任,敞开心扉去交流。因此,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例如,一定社团成员组成的交流会、问题研究小组等,通过设立课题、设立情境,基于不同问题、不同角度,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还可以建立多元化的沟通体系,如社团成员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沟通、成员与社会人士的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