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策划

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

小组成员:

一、调查主题

杭州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 二、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工具的改善,车祸

的增多,心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增加,各类人群生活压力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同时,随着近年来招生政策改革的发展,高校在校学生数日趋增多,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增大,学生的自理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为了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丰富大学生活,校 园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这些活动中,均有可发生 意外伤害。当发生意外伤害时,学生普遍缺乏处理意外伤 害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min,严重创伤伤员抢救的黄金时间是30 min,如果在急、危、重症等突发意外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实施 及时、正确的紧急救护,可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明显降低院前病死率和伤残率。为了了解高校大学生现场 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情况,为今后普及大学生急救知识提供可靠依据,特别对高校大学生下发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在总结阶段,我们将回收的问卷以及访谈记录表格进行汇总整理,并分好类,利用SPSS、EXCEL、SAS等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推断性、差异性分析与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了解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现状,并提取大学生急救知识的薄弱环节,同时,结合小组访谈得出结论和建议。将方案对策呈交给浙江省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机构以及民间或政府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机构,使其进行参考,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承担起社会责任搭建更好的平台,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目的

1.通过对杭州大学生发放问卷、实地调查,了解当代杭州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与理解。

2.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对杭州大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了解程度,分析得出目前杭州大学生急救意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探究提出拓展杭州大学生在急救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具体方案。

3.将调查所得结果和具体的意见措施呈交给任课老师,让其进行评分。 四、调查对象、调查地点

1、调查对象:浙江省杭州市在校大学生

2、调查地点:我们在杭州高校展开调查,在各个高校我们将选择不同学院,不同系部进行调查。

3、总体样本量确定 ①样本量计算公式为:

2Z?/2n?P(1-P) 2N?1?N由资料得浙江省在校大学生人口数为49.8万(N=49.8)。在置信度为95% (Zа/2=1.96)、最大允许绝对误差=5%(△=0.05),根据P=0.5达到极大值时对初始样本量进行计算:

49.81.962n?0.5(1-0.5)?641.7?642 249.8-200.05

②由网络预调查得知,无效问卷率约为15%,调整样本量

n?

642?755

1?15% 4、抽样设计

①调查对象划分

按不同的高校划将样本总量划分为3层,具体如下: 表1

高校分层表 高校学生总数(万人) 2.03 1.5 0.68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杭州师范大学① 浙大紫金港校区②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③ ②各层样本量的确定

表2

抽样比例表 层 入样高校 学生人数(万人) 第一层 杭州师范大学① 第二层 浙大紫金港校区② 第三层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③

样本容量为250,各层样本量的确定满足按比例分配原则,具体分配公式为:

0.68 16 1.5 36 2.03 占抽取学生总人口比例(%) 48 层 高校(编号) nh?ph?n

nh为各层样本容量、n为样本容量、ph为各层抽中区域人数占抽中区域总人数的比重。

基于上述分配原则各层的样本量如下表所示: 表3

各层样本量分配表

层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入样高校 杭州师范大学① 浙大紫金港校区② 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③ 样本容量 120 90 40 ③抽取具有代表性和总体特征的样本采集点

为节省成本和人力,从各个高校分层抽取若干学生作为样本采集点。

5、数据获取方式

1、二手资料收集:小组成员运用Clary 和Snyder 所提倡的VFI(the Volunteer Functions Inventory)模型,通过图书馆信息、网络数据库信息、辛迪加信息服务收集志愿者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

2、(定量调查)问卷 基本信息 基本知识 经历、现状 性别 学历 急救知识举例 对知识水平评价 是否有用 是否参加 来源渠道 是否有兴趣 面临困难 影响因素分析 主观规范 规范信念 依从动机 态度 认知 情感态度 父母、朋友行为影响 父母、朋友的支持态度 响应社会 学校号召 认为了解急救知识有意义 本身对急救知识有兴趣 丰富自身知识,增加技能 调查内容

六、具体实施方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