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物探 - 图文

矿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1 概述

2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3 工作面电磁波CT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4 弹性波CT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5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6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

1 概述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矿井地质中的应用,矿井地质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保障煤矿安全起到极其重要作用[1]。

近几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进一步加大和开采上限进一步提高,矿井地质工作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对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仪器设备的日臻先进,一些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应运而生。无论是探测精度和分辨率,还是探测准确度和可信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促进了矿井地质工作的科技进步。

目前,矿井地质工作中地球物理探测新技术主要有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电磁波CT探测技术、弹性波CT探测技术、地质雷达探测技术、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等,这些新技术主要根据不同的物理现象和岩层不同的物理性质,来进行矿井不良地质体和岩体灾变现象探测,从而指导矿井地质工作。

2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是集电测深和电剖面于一体的一种多装置、多极距的组合方法。它具有一次布极即可进行多点、多极距和多参数数据采集的优点。其显著特点是数据采样高、信息量大,因而能全面地反映出测量断面的电性特征[2]。数据处理中通过电阻率成像和求取比值参数,可突出异常信息,从而达到高效率、高精度、高分辨解决地质问题的效果。 相对于点电源场在地表分布为半空间而言,井下空间应为全空间,考虑到回采工作面煤层的电阻率值高(主要是气煤、肥煤),而顶底板围岩一般为砂页岩类,其电阻率比煤层低得多,因此,回采工作面底板(或顶板)上点电源的电流分布可近似看作半空间,这一近似不影响探测地质效果。

正常岩层中存在含水体,其电场响应特征表现为视电阻率降低,富水性越强,视电阻率越低,通过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探测,可以比较准确地圈定低阻异常区,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含水体及含水程度。

2.1 工作方法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一般采用温纳三电位电极系。三电位电极系是由温纳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微分装置组合而成的一种多装置系统[2],如图2.1所示。

在井下沿工作面回风巷和运输巷布设测线,并按一定间隔布置好电极,观测时只需要利用电极转换开关,便可依次将四个按一定规律组合的电极进行测量,从而在一个测点上获得三个观测系统的观测值。测量断面如图2.2所示。

1

图2.1 三电位电极系示意图

(a) 温纳四极装置 (b)偶极装置 (c)微分装置

(AB为供电电极,MN为测量电极,I测量供电电流,△U测量电位差) 具体测量方法为:首先以固定点距沿巷道测线布置一系列电极,相邻电极间距为x,取装置电极距a?ix(i?1,2,?,n),将相距为a的一组电极排列经转换开关接到仪器上,通过转换开关改变装置类型,一次完成该测点各种装置形式的视电阻率?S观测(电极排列中点为测点或记录点,记录深度为a,图2所示为i?2时a?2x,对于6号8号10号12号电极组成的排列, 9号点是该排列中点,即为记录点,记录深度为a?2x);一个测点观测完后,通过开关转换到下一相邻测点对应的电极,以同样方法进行观测,直到电极距为a的整条剖面观测完为止。改变电极距,重复以上观测,直到a?nx测量结束。

图2.2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测量断面示意图

点距x的选择,主要依据探测精度要求,精度要求越高,x应越小。当x确定后,最大

2

电极距a?nx决定于预期探测深度,深度越深,a要求越大,但一般隔离系数n最大值不超过15为好。

煤矿井下工业电干扰极其严重,在测量方法上要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保证采集的数据准确可靠。

另外,

>>闂傚倸鍊峰ù鍥敋瑜忛幑銏ゅ箳濡も偓绾惧鏌i幇顖f⒖婵炲樊浜滈崘鈧銈嗗姧缂嶅棗岣块悢鍏尖拺缁绢厼鎳忚ぐ褏绱掗悩鍐茬仼缂侇喖鐗撳畷鎺楁倷鐎电ǹ甯惧┑鐘垫暩婵鎹㈠Ο渚€舵い鏇楀亾闁哄矉绲鹃幆鏃堫敍濞戞﹩浼�<<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