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幼儿的感知觉

第5次课 授课时间2017 年 10月 16 日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授课对象 授课题目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主要参考资料 幼儿心理学 王亚楠 15级学前教育专业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1、了解感觉、知觉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3、运用感知觉的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感知觉的概念和规律,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特点 结合感知觉的规律组织幼儿活动 讲授、演示、讨论、案例分析等 教材名称:《幼儿心理学》 作者:陈帼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复习旧知识】 1、在婴儿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对象时,表明婴儿己获得( )。 A.条件反射观念 B.母亲观念 C.积极情绪观念 D.客体永久性观念 2、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出现“自我中心”是在()。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3、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2~7 岁的思维处于( )。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D.前运算阶段 【讲授新知识】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感知觉的联系 第一,感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第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第三、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第四,知觉中还包含一些其他的心理成分(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4、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略)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 课后小结2、先后对比(继时对比):吃了苦药后再吃糖,会觉得更甜; (三)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图一) (图二) 对于图一,我们会很快看出来,,是一只狗;但是图二却有不少同学并不能看出来。原因:狗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形象,而图二确是我们很少能接触到的“起跑线上的男子”的形象。 (四)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通过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如染色工人由于职业需要和识记锻炼,可以区分40-60中黑色色调。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选择性: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他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他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对象由许多具有统统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孤立的部分,而是把他们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只是、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语把它标识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当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即知觉恒常性。 (五)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繁殖,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 2、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者形态上相同或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对象。 4、教师的言语和直观材料相结合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