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无机化学考研试题及答案
武汉科技大学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450无机化学 共 6 页 第1页 说明:1.适用招生专业: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
2.可使用的常用工具:计算器(不带除计算以外的其它功能) 3.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4.考试时间3小时,总分值150分。
一、是非题(对的在题序号后面打“+”号,错的写“—”;每题2分,共20分)
(1) 在定温定压下,下列两个生成液态水的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反应放出的热量是一相同的值。
H2(g)+1/2O2(g)=H2O(l) 2H2(g)+O2(g)=2H2O(l) (2)△S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rGmθ数值。 (4)0.10mol.dm-3NaCN溶液的pH比相同浓度的NaF溶液的pH要大,这表明CN-的Khθ比F-的Khθ值要大。
(5)PbI2和CaCO3的溶度积均近似为10-9,从而可知在它们的饱和溶液中,前者的Pb2+浓度与后者的Ca2+浓度近似相等。 (6)有下列原电池:
(-)Cd│CdSO4(1mol.dm-3)‖CuSO4(1mol.dm-3)│Cu (+)
若往CdSO4溶液中加少量的Na2S溶液,或往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5H2O晶体,都将使原电池的电动势变小。
(7)当电子的主量子数n=2时,其角量子数l只能取1。
(8)适量的Cl2(g)可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而过量的Cl2(g)又可使蓝色的试纸变无色。
(9)K的金属性比Li强,因此EAθ(K+/K)的数值小于EAθ(Li+/Li)。 (10)PbO2、NaBiO3为强氧化剂的原因都是惰性电子对效应。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Al(OH)3(H2O)3的共轭碱是 ,其共轭酸是 。
(2)原子序数Z=48,价电子构型为 ,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 (3)N2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
为 。 (4)已知反应
a. 2Cu2O(s)+O2(g)=4CuO(s),△rHmθ=-290kJ.mol-1 b. CuO(s)+Cu(S)=Cu2O(s), △rHmθ=-12 kJ.mol-1 由此可知△fHmθ(CuO,s)= kJ.mol-1 (5)系统命名[CoCl(NH3)3(H2O)2]Cl2
为 ,
) ?# u- M. f; e3 E m# u) }: [d2 s1 t( `9 G8 Z' h) f4 K& g; vG5 o+ @% m& w& n$ u2 s: E* j* _: _! K\~9 z) # h; t1 U/ v' K; Q: R0 G# `* ~) ]\n8 L- p! C; 5 `' A$ h4 \\; ( C2 |: Z# l/ ~, d0 \F9 L: c- {* M) |& Y% N9 M$ D7 S0 _& G/ a& h2 ~/ D1 V9 @2 [, j- s' b( k) R7 n\& M0 H: j6 z; h4 O% s' F+ v+ p# _1 [9 }7 4 p2 M1 f/ s- _! z( M& j7 A. o* L) f9 u# l6 N% ?) W8 E$ j/ T* M5 n; Q1 \\& t5 ?% A) z* ?0 F+ J3 {, ]& T三羟基.水.乙二胺合铬(Ⅲ)的化学式
为 。
(6) 已知基元反应2NO2=2NO+O2,则其速率方式为v= ,
S1 t0 F! \\# I8 F& v1 N4 q9 K2 z; |& f1 z4 4 k!反应级数为 。
(7)已知EAθ:ClO4- 1.19V ClO3- 1.21V HClO2 1.64V HClO 1.63V Cl2 1.36V Cl-,则:
EAθ(ClO3-/Cl-)= ,能发生歧化反应的物质为 。
(8) μ=1.73B.M的配离子[Ti(H2O)6]3+含有 个未成对电子,它属 于 轨型配合物。
(9)在Cr2(SO4)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析出灰绿色的絮状沉淀为 ,后又溶解成亮绿色的溶液为 ,此时加入溴水,溶液转变为黄色的 ,然后用HAc调整溶液为弱酸性,再加入硝酸铅将得到黄色沉淀为 。 (10)酸性溶液中,KMnO4氧化Sn2+、C2O42-、S2O32-、I-的产物依次为 、 、 、 。 (11)乙硼烷的分子结构式为 ,它是一种 化合物。
(12)O3分子的结构式为 ,其中有一个 大π键。
(13) 在含有Fe2+、Mn2+、Hg22+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搅拌并放置一段时间,其最终产物为 、 、 和 。 (14)在CuCl2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时,溶液因生成 而呈现 色,再加入铜屑煮沸,并加水稀释,可以得到 色的 沉淀。
(15)多硫化纳可由硫化钠与 共热而制得,随 的增加,多硫化钠的颜色加深。多硫化钠与稀硫酸混合可生成 和 。 三、单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下列反应中△rSmθ最大的是-------------------------( ) (A) PCl5(g)=PCl3(g)+Cl2(g) (B) 2SO2(g)+O2(g)=2SO3(g) (C) 3H2(g)+N2(g)=2NH3(g)
(D) C2H6(g)+7/2O2(g)=2CO2(g)+3H2O(l) (2)已知反应NO(g)+CO(g)=1/2N2(g)+CO2(g),△rHmθ<0,要有利于有毒气体NO、CO实现最大程度转化,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低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D) 高温、低压。
(3) 设AgCl在水中,在0.010mol.dm-3 CaCl2中,在0.010mol.dm-3NaCl中以及在0.050mol.dm-3AgNO3中的溶解度分别为s0、s1、s2和s3,其正确的排列顺序为---------( ) (A) s0>s1>s2>s3 (B) s0> s2>s1>s3
: M+ e' B& d4 E2 g( Z& U, Q+ V9 v5 k% x4 ^+ k6 `' : P+ S! c! e9 j) T/ s1 ]6 k3 U' j# G2 / w' b8 A3 @& D\& B\N3 X; \\* k9 B8 n# g3 ?) F& D$ o% F* R% S i6 T; o. b' kh8 xK% @5 }(C) s0>s1=s2>s3 (D) s0 (4) 已知Eθ(Ag+/Ag)=0.799V,Kspθ(AgBr)=5.0×10-13,在标准银电极溶液中加入固体NaBr,使平衡后c(Br-)=0.50 mol.dm-3,此时E(Ag+/Ag)值为------------------------------( ) (A)0.78V; (B) 0.071V; (C) 0.799V; (D)0.089V。 (5) 在以下的电子运动状态中,可以成立的是---------------( )。 (A) n=1,l=1,m=0; (B) n=2,l=0,m=±1; (C) n=2,l=3,m=±3;(D) n=4,l=3,m=±2。 (6) 下列物质(假设均处于液态),只需克服色散力就能使之沸腾的是-----------------------------( ) (A) HCl;(B)Cu;(C) CH2Cl2;(D)CS2。 (7) NaF、NaCl、MgO、CaO晶格能大小的次序正确的是--------( )。 (A) NaCl (8)已知[Ag(S2O3)2]3-的不稳定常数为K1θ,[Ag(CN)2]-的稳定常数为K2θ,则反应[Ag(S2O3)2]3-+2CN-=[Ag(CN)2]-+2S2O32-的标准平衡常数为----------------( )。 (A) K2θ/ K1θ;(B) K1θ/ K2θ;(C) K2θ.K1θ ;(D) K2θ+ K1θ (9) 已知[Co(CN)6]2+磁距为1.73B.M,按照晶体场理论,中心离子的d电子排布式为----------------------------------( )。 (A) t2g6eg1;(B) t2g5eg2;(C) t2g4eg3;(D) t2g3eg4 (10)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3对键对电子,1对孤对电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的是----------------( ) (A) SO3;(B) SO2;(C) SO42-;(D)SO32-。 (11)金属锰的氧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 (A) Mn2O3;(B) MnO;(C) MnO2;(D) Mn2O7。 (12) NO3-离子的离域π键属于----------------------( )。 (A)Π34;(B) Π46;(C) Π33;(D) Π44 四、文字题(三题,共计20分) (1)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BBr3和NCl3分子的空间构型。 (本题5分) (2) 用离子极化理论比较并解释FeCl2和FeCl3固体的熔点高低。 (本题5分) (3)某氧化物A,溶于浓盐酸得到溶液B和气体C。C通入KI溶液后,用CCl4萃取生成物,有机层呈现紫色。B加入KOH溶液后析出粉红色沉淀。B遇过量氨水,得不到沉淀而得土黄色溶液,放置后溶液变为红褐色。B中加入KSCN及少量丙酮时生成蓝色溶液。根据上述文字叙述,推断各字母所代表的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本题10分) 五、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每题2分,共10分) (1) HgCl2+SnCl2(过量)→ (2) MnO42-+H2O→ (3) NO2- + H++ I- → / r\@3 r. l+ m( l2 m, B7 V9 k* b& c, k) I2 R1 k! y( b+ R( d% w8 x$ J2 j* K5 G8 \\3 el0 R- Z+ u0 z! d: z. G4 S' i' G7 g4 \\( M! r& l6 K' Z! M7 e' Y& q# T, v+ i* j+ Q4 U' l% : s* d0 ^+ \\. o) z2 o8 I% Y6 ]4 Z' s' _% U# 3 E; D1 r- z/ L: \\& W6 ?9 h- |& Q7 ^( e3 g; d# B6 {9 i0 {# ?) : l+ x$ Z( Y* S, J1 k8 x# b' p3 d# p4 Kt1 }7 \\' E# B0 X( _4 U6 @ & L% y, a: c(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