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35、亲社会行为:最先使用“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格,用来表示所有与攻击、侵犯等消极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仁慈、分享、帮助、合作、救援等各种积极的行为,又译为亲善行为或利社会行为。P207

朱智贤教授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P208

36、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一、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3、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

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P255 37、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 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P267 38、一、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 (一)认识发展

1、练习性阶段阶段2、象征性阶段阶段3、规则性阶段阶段 (二)社会性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社会交往关系和协同程度将儿童社会性发展分为六种水平。

1、偶然行为2、旁观行为3、独自游戏阶段4、平行游戏阶段5、联合游戏阶段6、合作游戏阶段P273

39、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发展价值

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

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验获得和能力的发展P279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三次较大改革: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等人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幼儿园课程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得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分科教学

3、第三次课程改革开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是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

20世纪80年代以赵寄石教授为代表的学前教育专家首创了综合教育课程。P308

40、师幼互动: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

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P31) 第二章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2、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3、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第三章 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2、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3、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

4、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

第四章 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环境——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2、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3、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

4、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5、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6、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

7、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8、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