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教程 B污染物在空间某一位置的浓度具有一个稳定的剃度,这个剃度不随时间变化 C环境中污染物始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即假定污染物不随介质迁移 D环境中污染物在某一空间位置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16、污染物排入地表水体之后,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水体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水质逐渐恢复,此过程称为水体的 B A污染物降解 B自净 C衰减 D扩散 17、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衰减与其种类和性质有关,但多数呈 B 。 A零级反应 B一级反应 C二级反应 D三级反应 2.河边拟建一工厂,排放含硫化物废水,流量2.85m3/s,含盐量1200 mg/L。该河平均流速0.45 m/s,平均河宽15m,平均水深0.6m,上游来水含硫化物100 mg/L,该厂废水如排入河中能与河水迅速混合,问河水氯化物是否超标?(设地方标准为300 mg/L)。
3.一个改扩建工程拟向河流排放废水,废水量q=0.25 m3/s,苯酚浓度为32μg/L,河流流量Q=6.5 m3/s,流速ux =0.35m/s,苯酚背景浓度为0.5μg/L,苯酚的降解(衰减)系数K=0.2d-1,纵向弥散系数Ex =10 m2/s。求排放点下游10km处的苯酚浓度(忽略纵向弥散系数)。 4.一条流场均匀的河段,河宽B=300m,流速ux=0.8m/s,横向弥散系数Ey=2m2/s。一个拟建项目可能以岸边和河中心两种方案排放,试计算完全混合距离。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 、标准和方法,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定,或是对土壤对人类健康适宜程度进行评定。或者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和优劣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判断。
土壤环境质量:指土壤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及其所处状态的综合体现与定性、定量的表述。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两类: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本标准仅对土壤中镉、汞、铬、锌、砷、铜、铅、镍、六六六、DDT 10项指标做了规定,对其他重金属和难降解危险性化合物未做规定。 1.III类土壤环境质量基本上(C)
A.对植物和环境有少量危害和污染 B.保持自然背景高水平 C.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D.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2.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此类土壤属于(C)
A.I类 B.II类 C.III类 D.II类或III类3.土壤环境质量3、一级标准是为了保护区域自然生态,(C)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A.保障农业生产 B.维护人体健康 C.维持自然背景 D.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生长 4.[多选]I类土壤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ABCD )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B.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低的自然保护区 C.牧场 D.茶园 E.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自然保护区 5. [多选] II类土壤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BCDE)、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土壤,土壤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A.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 B.蔬菜地 C.牧场 D.茶园 E.果园 6. [多选] III类土壤主要适用(CD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A.环境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 B.一般农田 E.果园
C.林地土壤 D.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本底值是指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某一物质的平均含量。
4.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 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是指在清水灌区内,选用与污灌区的
环境评价教程 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措施大致相同,土壤类型相同,土壤中有毒物质在一定保证率下的含量。
土壤侵蚀强弱常以土壤侵蚀模数大小表示。土壤侵蚀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土地面积上被带走的泥沙量与时间、面积的比值。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将土壤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成为土壤环境容量。
1.表达水土流失的定量指标有(A)
A.侵蚀模数 B.侵蚀类型 C.侵蚀面积 D.侵蚀量 2.下列哪些因子是通用水土流失方程(ABD)
A.降雨侵蚀力因子 B .土壤可蚀性因子 C.气象因子 D.坡长和坡度因子 E.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第六章
1.噪声按产生的机理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2.按其随时间变化可分为: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
稳态噪声:它是指在一个长时间内,其声音是连续不断的,而且其声音强度是相对稳定的,声压波动不超过3dB。
非稳态噪声:它又分为三种,起伏噪声、间歇噪声和脉冲噪声。
第七章
生态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评价:是对生态环境的功能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定量的判断。生态评价的实质:使生态环境的功能得到人类的充分认识,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2.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某区域生态环境优劣,作为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标准,或为环境规划和环境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3.生态影响评价:是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生态评价标准的指标值选取应考虑的基本原则:1.可计量 2.先进性和超前性 3.地域性 1.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一个,则依据其中评价评价级别()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A.高 B.较高 C.中 D.低
2.某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价的级别是二级,工程的影响范围是60km2,其生物量减少至少( ) A.<=50% B.<50% C.>50% D.>=50% 3.生态影响评价的分级根据评价项目(),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1,2,3级。 A.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B.投资规模
C.对生态影响范围的大小 D.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
4.某工程位于风景名胜区内,工程影响的范围是10km2,引起物种的多样性减少量为10%,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
A.3级 B.2级 C.1级 D.4级
5.某工程影响生物群落的变化,影响的范围为12km2,物质中的多样性锐减55%,其中会使一种珍稀濒危物种消失,此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级别为() A.3级 B.2级 C.1级 D.4级
6.对于2级生态影响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评价范围一般不能小于( )
A.3~10m B.2~8mC .1~2km D.2~8km [多选]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
环境评价教程 A.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 B.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C.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D.用和谐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生态图法,即图形叠置法,是把两个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特点:直观、形象,简单,但不精确
第九章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开发活动或决策之前,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显著变化,并提出减免措施,从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按影响的来源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累积影响的实质是各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 按影响效果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按影响时间分为: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 按影响性质分为:污染影响和生态破坏
按影响程度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