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组自评报告

题组成员成绩评定表》。

每个学生准备研究性学习用表和笔记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⑤结题报告与课题成果展示

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结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后附资料索引目录和成果。成果形式不拘,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本研究笔记,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报告,一项活动的设计方案。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具体,鼓励创新。

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课题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做答辩前准备。 ⑥结题报告、课题答辩会

结题报告、课题答辩按主题分类进行;

答辩时间: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

答辩程序: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接着,小组成员回答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小组学生答辩。最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进行评议、打分。

⑦学分认定

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初步评定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每学年由教导处统一认定。

3、课程管理

(1)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机构

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各职能部门积极

- 6 -

配合。教导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统筹管理、实施,制定各种管理措施以及负责科研、课题和相关信息及技术指导;教导处和级组负责班级和学生管理,做好安全指导工作;学校总务处负责后勤保障和有关服务,做好图书、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网的支持工作。办公室负责做好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工作;出具到校外访问、调查的证明。

(2)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时

研究性学习,我们规定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课题可以是课堂内,也可以是课堂外,还可以是课堂内与课堂外想结合的。每个课题90学时,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共计270学时。每个课题5学分,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共计15学分。采取集中与每周确定课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其中部分活动可安排在节假日和寒暑假。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任课教师

陈富强、林伟培两位老师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专职教师,全体教师必须担任该门课程的指导教师,每人参与指导一个或若干个课题小组。欢迎教学辅助人员(实验员、图书馆工作人员、各处室工作人员等)担任指导教师。

(4)研究性学习课程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计算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教师按指导课题组的数目和指导活动的节数计算工作量,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周期

以一学年(或一个学期)为一个研究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完成研究课题。建议每个学生高一完成一个课题,高二(若时间不够再利用高三)完成两个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共15学分。

4、课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其开设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 7 -

力,让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与其目的一样,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而不是重在结果。课题不一定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研究结果也不一定要有发明创造,甚至不一定要成功。只要认真参与,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就达到目的了。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记分法。分为优秀(A)、优良(B)、良好(C)、及格(D)、不及格(E)五等。只有无故不参加任何研究活动,或在活动中只是袖手旁观从不参与,或不能提交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才考虑评为不及格。凡是课题研究获得合格的同学都可以得到每个课题5学分。

对于学生的评价有:

(1)学生态度评价:主动性、创意、团队协作、完成任务情况等。

(2)学生资料研究能力评价: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新技术含量,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情况等。

(3)学生研究能力评价:研究方向是否清晰,研究方案是否可行,研究手段是否恰当,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科学术语的使用和各种现象的解释是否准确,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情况等。

(4)书面文字材料评价: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5)成果评价:报告的结构是否恰当,主要观点是否突出,对内容的理解是否透彻,论据的质量和表达能力等。

学分认定:

由年级组、指导老师和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联合认定。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方可得5个学分:

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设计方案;②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报告;④有合格评估结论;⑤课时保证每学期20课时。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综合实践活动课

- 8 -

程领导小组复议。

(二)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1、课程内容

(1)社区服务。参加学校或家庭附近所在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内容包括: ①公益活动

组织进入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如走进社区慰问演出,参加环保卫生等有益活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

宣传教育

组织可以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

帮贫助困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群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在服务中增强自我奉献精神。

社区民俗活动

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2)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①军训

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②校内实践活动

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参加值周管理等。 ③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

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等;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

- 9 -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④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

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商业性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等,还可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法制宣传、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

⑤参加校内、外学生社团组织活动 ⑥其他各类实践活动

如各类演出活动、与其他学校学生合作的文艺、联欢、展示等活动。 2、课程实施 (1)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一般利用假期进行。学生个人或班级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接触的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活动要坚持“就近”原则,注意活动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合理性等。活动前要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每项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填写《社区服务表》,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体会等内容的文章。 (2)社会实践

除军训项目外,我们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每个小组的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并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或《校内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3、课程评价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评价,突出活动过程中的体

- 10 -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