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中的求异思维训练

作者:蔡淑莲

来源:《湖南教育·语文教师版》2008年第06期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具有求异思维的人,往往不拘一格,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创造革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一、在比较中求异

比较是思维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在教学中可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当学生了解到“我”终于爬上石架,由于害怕却再也不敢向上爬时,教师可以设问学生:“如果你当时也在同他一起爬石架,你会怎样做?”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思考后,提出许多办法,如鼓励“我”克服胆怯心理,并陪同“我”一起向上爬,扶着“我”慢慢下去等等,我并不急于评论,而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看看杰利和其他四个孩子是怎样做的。这样,在比较中,同学们对其他四个孩子自私、冷漠的性格有了深刻的了解。

二、在质疑时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应鼓励学生对现成的结论敢于批判,大胆发表独特见解,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发挥。为了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组织辩论会等多种方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爸爸、妈妈’与‘我’之间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僵,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n157”对于他们的问题,我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同学们组织一次辩论会:一部分同学代表“爸爸妈妈”,一部分同学代表“我”。经过辩论,同学们认识到友谊重要,亲情也重要,当爸爸妈妈的意见不能改变时,应该慢慢向父母说明情况,而不应该冲撞,导致两代人之间关系紧张。这样,他们通过辩论,提出了与书上(对父母持批判态度)不同的观点,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在变换中求异

变换即对同一问题变换多种角度,不去单向思维,善于另辟蹊径,有的课文作者从某一角度讲清了道理,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转换一下角度,让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如《行道树》一课,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我又追加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单凭行道树的奉献,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吗?”学生们马上总结出:单凭行道树是不能改善环境的,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树,但污染一天比一天严重,关键是人们要有忧患意识,自觉来保护环境。这样,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联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在实践中求异

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语文,而要了解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最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凡学生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写老师则写他认真批改作业,关心爱护学生;写妈妈就写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写《我的妈妈》时,我不仅引导学生写妈妈的好品质:公正、廉洁、工作负责、待人诚恳、孝敬老人等;更引导学生另换角度,写妈妈的不足:偏爱、自私、粗心等。这样多举例子,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写出的文章也有新意。多样化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续写结尾,改写文章等形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如在教学《荒岛余生》一文时,我问学生:“假如你像鲁滨逊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学生通过想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成了,有的同学想像自己与鲁滨逊一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努力创造生存环境;有的同学则想像自己会悲观绝望,慢慢向大海中走去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对鲁滨逊的形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